5月26日晚,《杞麓湖的吶喊》第三集揭露了通海縣為應對考核,想了歪心思,動了歪點子,臨時上馬“柔性圍隔”、水質提升站、補水管道延伸項目等過渡化“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究其根本,這些問題產生的根源,是政績觀的扭曲。
形式主義的實質是主觀主義、功利主義,根源是政績觀錯位、責任心缺失。杞麓湖治理“過家家”式的編制方案、評審,“躲貓貓”式的招標、投標,毫無科學論證分析,領導的一句話,就讓“項目從紙上走到了湖里”,把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盼,把有限的錢財用在沒有科學依據和華而不實的建設上,“亮”了短暫政績卻“亮”不了民心,是典型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
保護治理生態環境,打好污染防治戰,是發展必須要啃掉的硬骨頭。領導干部想要做出扎扎實實的政績,需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而用弄虛作假的“面子工程”來掩蓋事實真相,爭取所謂的“政績”就相對容易,這無疑成了一些黨員干部避重就輕、避難就易的選擇。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的監督觸角是延伸的。5月15日,杞麓湖8340米柔性圍隔、4454米補水管道、1至4號水質提升站等“面子工程”全部被拆除。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最大的政績還是民生。作為領導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只有真正把黨的性質宗旨搞清楚、弄明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問民所需,為民謀利。人民群眾真正需要的永遠不會是違背科學規律、背離人民群眾意愿的虛假工程,人民需要的是更美好的生存環境,這些才是創造政績主攻的方向。杞麓湖的“面子工程”違背黨的初心使命,必須制止糾正,更要舉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實,把失去的民心找回來。
根治“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關鍵,在于牢固樹立正確政績觀。打好杞麓湖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既需要看得見、摸得著的“顯績”,也需要打基礎、立長遠的“潛績”。地方主政者須深學篤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踐行新發展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和情懷,腳踏實地、持之以恒地多做顧全大局、惠及群眾、利于后人的工作,把“潛績”做成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顯績”,把黨的政治優勢轉化為打好杞麓湖環境保護攻堅戰的優勢,把“當下改”與“長久立”結合起來,著眼長效、擺正“指揮棒”,堅決糾正扭曲的政績觀。
在杞麓湖的治理上,通海縣存在不擔當、不作為,政績觀扭曲,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錯誤思想和行為,最終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歷史和實踐證明,尊重科學、遵循規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杞麓湖水質改善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日日為繼,久久為功,以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精神和態度打贏杞麓湖環境保護攻堅戰,為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生態“答卷”。(易門縣紀委監委 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