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鵑
“烈士陵園那張照片不是父親而是我。”短視頻《不能忘卻的容顏》播出后,相關話題迅速沖上熱搜。為了追尋先輩容顏,安徽省革命烈士事跡陳列館請來畫家,根據家人和戰友的描述,為未能留下相片的烈士繪出他們的面容。在為革命烈士王亞箴畫像時,怎么畫也不理想,發現女兒王雪青長得最像父親,便有了這張“女代父照”。
追尋先輩的容顏,是一段跨越時空的相見,是一段不忘初心的致敬。王亞箴,從23歲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始,他的全部生命和精力都與黨的事業緊密相連。他懷有最赤誠的信仰和最堅定的信念——面對敵人勸降,他斷然拒絕,“共產黨員不怕死,怕死就不革命”。他將人民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縣里給群眾發放過冬棉衣,他沒有想著先給自己留下一件,因為他深深懂得“共產黨干部哪能特殊”。1946年冬王亞箴壯烈犧牲,年僅43歲,女兒王雪青不過3歲。他未能留下一張相片可供追憶,卻用這些英勇的事跡讓后人感受到他對革命的激情、對信仰的執著、對初心的堅守。
在風雨如晦的年代,無數先烈用鮮血澆灌理想、用生命捍衛信仰,卻未曾留下一張自己的相片,還有很多人連名字也未能留下。在兩年零四個月的井岡山斗爭中,有4.8萬余英烈犧牲,其中有名有姓被鐫刻在紀念碑上的不足1.6萬人,還有3.2萬多名烈士的英靈,鑲嵌在了革命烈士陵園的無字碑上。在于都烈士陵園,16356位烈士的名字依照籍貫整齊排列,金色的名字在紅褐色大理石上熠熠生輝,而據碑文所述:“猶有數以萬計之烈士,姓名無考。故有留白,喻其圣潔”。據不完全統計,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共有約2000萬烈士英勇犧牲,留下名字的,只有196萬人。
“像綻放的禮花,短暫、絢麗、熾烈,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激揚的青春,照亮前行的長路,消失在勝利的前夜。”北京西山無名英雄紀念廣場的這段碑文,不僅是對隱蔽戰線的真實寫照,也是對所有英烈的禮贊。這些革命者,有的沒能看見勝利的曙光,沒能聽到新中國成立時的28響禮炮聲,有的剛剛感受到革命勝利的喜悅,便又奔赴新的戰場。在每一個或是硝煙彌漫、或是暗流涌動的戰場上,都有英雄的足跡。為了黨和國家的事業,為了更多人的幸福,他們勇往直前以赴之,斷頭流血以從之,殫精竭力以成之。他們是不朽的豐碑,是永恒的信仰。無論他們的容顏是否模糊,無論他們的名字是否化作散落的紅星,他們的錚錚鐵骨和革命精神將永遠被人們銘記。
英雄的模樣就是歷史的模樣。今天,人們憑著模糊的記憶繪就英雄的畫像,按照一條條線索尋訪烈士英名,不僅是追尋那些可以看得見的元素,更是回顧那段用鮮血和犧牲寫就的歷史,在重溫英烈事跡中感受無形的精神力量,感悟他們的信仰、信念、信心。我們享受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更要在新征程中勇于拼搏、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