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初秋,走進寧洱縣黎明鄉岔河村,只見每個村組路口都張貼著村規民約,村路兩旁綠樹成蔭,開滿鮮花的農家小院干凈整潔……一幅美麗的鄉村畫卷映入眼簾。
“現在紀委提倡移風易俗,我是村里的老黨員,要帶頭做好示范。”在該縣黎明鄉岔河村,剛剛辦完母親喪事的李大姐對正在村里開展巡察工作的干部說,既然村里制定的村規民約明確規定婚事新辦、喪事儉辦、喜事簡辦,作為黨員更要自覺遵守,不能壞了規矩。
“以前村里每年的人情開支都很大,近幾年經過集中整治、積極引導,請客送禮有了具體規定。如果哪家違反,有非常具體的村規民約管著,有黨員干部帶頭著,有全體村民監督著,任何人都不能搞特殊,也搞不了特殊。”黎明鄉紀委書記介紹。
目前,全鄉各村都成立紅白理事會,將移風易俗作為村規民約內容作了具體規定,過去愛面子、講排場、好攀比的不良觀念,已經得到較大改變。
革除陳規陋習,推動移風易俗,是惠及千家、福澤萬戶的民生好事,更是引領和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的社會大事。寧洱縣紀委監委把移風易俗作為建設清廉村居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方法路徑,運用“網格化+監督”模式,強化“9名鄉鎮紀檢專干+45名鄉鎮紀委委員+89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監督鏈條,建立縣鄉村三級“網格化”的管控體系,做實日常監督,督促各級各部門健全完善紅白事宜報備制度,加強對基層群眾的引導,不斷充盈清正廉潔的新風正氣。
“單位有沒有對黨員和公職人員進行宣傳?是否對有操辦宴席計劃的人員進行提醒?”
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干部”。對此,該縣紀委監委緊盯黨員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主動前移監督關口,深入縣委宣傳部、縣民宗局、縣市場監管局等牽頭單位和鄉鎮,通過查閱資料、談心談話、暗查暗訪等方式,常態化、近距離、多角度開展“蹲點式”監督,對不帶頭落實移風易俗、失德失范的及時教育提醒、督促整改,對頂風而為、屢教不改的進行處理,從嚴抓好黨員領導干部作風建設。
此外,該縣紀委監委把移風易俗作為廉潔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挖掘本地廉潔文化資源,將移風易俗、勤儉節約、崇廉尚德等內容融入其中,如磨黑鎮以“送戲下鄉”活動,黎明鄉以編排跳笙調,寧洱鎮以創作小品等形式通過歡快的曲調、通俗易懂的語言,在潛移默化中擴大廉潔文化感染力和滲透力。
“化風成俗重在久久為功,我們將堅持糾‘四風’與樹新風并舉,從解決群眾痛點難點焦點入手,馳而不息推進作風建設,持續深化移風易俗工作,助推鄉風文明向好向善,為推進清廉建設注入源頭活水。”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蘭嵐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