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黃秋霞
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的國家戰略,也是《奧林匹克2020議程》三大主題之一。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組織委員會(簡稱“北京冬奧組委”)在場館建設和賽后利用、惠及城市和區域發展等方面落實可持續性措施,創新管理模式,成為首屆把可持續性要求融入賽事籌辦、舉辦全過程的奧運會。
奧運可持續性是什么?本屆冬奧已經取得哪些工作成果和經驗?北京冬奧的場館如何建設、可持續利用?奧林匹克對城市和地區發展帶來什么影響?記者就此采訪了北京冬奧組委總體策劃部可持續處處長劉新平。
北京冬奧組委57個業務領域嚴格落實119項可持續性工作任務,確保涉奧工作全方位符合綠色、低碳、可持續性標準
記者:什么是奧運會可持續性?為什么北京冬奧會這么重視可持續性管理?
劉新平:奧運會可持續性指的是通過籌辦和舉辦奧運會,推動主辦城市和國家改善城市基礎設施、住房與環境質量,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及便利設施,引導人們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社會行為,為主辦國家和城市留下具有長久效益的奧運遺產的一種方法,也是實現環境、社會與經濟平衡的一種發展方式。
國際奧委會將可持續性列為《奧林匹克2020議程》(簡稱《議程》)三個基礎主題之一,要求將可持續性融入到奧運會舉辦的所有方面。2020年5月,作為指導可持續性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可持續性計劃》發布,該計劃貫穿北京冬奧會賽事籌辦全過程,覆蓋北京冬奧組委全部57個業務領域。北京冬奧會將是第一屆全過程落實《議程》的奧運會,我們開展可持續性工作就是落實《議程》的具體行動。
北京冬奧會非常重視可持續性工作,一方面,可持續發展戰略是我國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北京冬奧會作為在重要歷史節點的標志性活動,踐行可持續性理念既是落實國家戰略,也是落實《議程》要求。另一方面,帶來的綜合效益顯著,可以顯著增強城市和區域長期發展的能力。
記者:北京冬奧組委是如何圍繞可持續性進行組織管理的?
劉新平:北京冬奧可持續性愿景是“可持續·向未來”,總體目標是“創造奧運會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新典范”,明確“環境正影響”“區域新發展”“生活更美好”領域的12類任務、37項措施、119項具體工作。可持續性工作的規模大、鏈條長、范圍廣、系統龐雜,必須進行科學精準有效的組織管理。
2012年倫敦奧運會明確了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之后的歷屆奧運會都需要通過該體系認證。為了兌現可持續發展承諾,北京冬奧組委專門成立可持續性工作領導小組,組建可持續性咨詢和建議委員會,設立可持續發展處,專門負責各項可持續性工作的策劃、組織協調,協調北京冬奧組委各部門及北京、河北屬地相關部門、場館團隊等開展工作。
北京冬奧組委創新整合ISO20121大型活動可持續性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和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3個國際標準體系,全面梳理可持續性相關議題,建立管理制度。我們按照“策劃-實施-檢查-改進”的閉環管理流程,建立包括頂層設計、制定規則、多元參與、監督改進的管理機制,使可持續性要求融入籌辦、舉辦的所有方面。
以可持續性采購工作為例,北京冬奧組委成立了專門的采購小組,可持續發展處正是小組成員單位,我們負責將涉奧采購相關的可持續性要求、標準進行匯總、厘清。經過綜合評估,采購小組在工程項目、購買服務等方面作出策劃,確保產品的來源、生產、儲存、運輸、銷售等過程均符合綠色低碳標準。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參與招投標過程,與采購單位保持溝通,要求把可持續性要求明確為采購合同中的專門條款。此外,我們通過走訪、檢查等方式,跟進了解合同商、供應商落實可持續性要求的情況,并督促改進不足之處,實現閉環管理。
將可持續性要求融入到冬奧場館建設、運維之中,努力實現“可持續、可利用、可收益”
記者:奧運場館的建設、持續利用是歷屆奧運會的難題。北京冬奧如何將可持續性要求融入到冬奧場館建設、運維之中?
劉新平:北京冬奧共使用87個場館和服務設施,包括競賽場館12個、訓練場館3個、北京冬(殘)奧村等非競賽場館26個、北京北高鐵站等服務設施46個。在12個競賽場館中,北京賽區的國家速滑館、首鋼滑雪大跳臺,延慶賽區的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國家越野滑雪中心、國家冬季兩項中心等7座場館為新建場館。
一是做好前置性規劃。每一個場館在建設階段就為賽時使用、賽后利用做好充分準備。北京賽區沿用現有場館、減少新建場館,并充分利用基礎設施,踐行可持續性理念。如,北京冬奧組委總部辦公場所由首鋼園區原有工業遺存改造;2008年奧運場館國家體育館將副館改造為賽時更衣區,在場館北側擴建冰球訓練館“冰堡”;五棵松體育中心通過改造,可在6小時內完成冰球和籃球兩種比賽模式轉換;國家游泳中心在泳池上架設冰壺賽道,將水上賽場轉換成冰上賽場。張家口賽區云頂滑雪公園在原有雪道的基礎上改造出4條正式賽道、2條訓練滑雪道及場地連接雪道,還將在改造中產生的石方再次用到臨建道路鋪設中,山地新聞中心利用云頂大酒店改造。
賽后利用方面,實現“可持續、可利用、可收益”。如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冰壇)、首都滑冰館、首體花樣滑冰訓練館等將形成以4個場館、2個配套設施、5塊冰面為基礎,富集體育、文化、休閑娛樂等功能的冰雪運動基地;國家速滑館在規劃階段就著眼長遠,賽后可滿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等6大類冰上運動需求,還能實現3000人同時上冰,滿足專業運動員訓練、普通滑冰愛好者、青少年技能培養等不同群體的訓練需求;云頂滑雪公園接待能力年均將達3萬人次,年旅游時間250天,成為世界級運動休閑度假地。
二是使用低碳節能技術。各場館使用高性能自然圍護結構優化設計、建筑自然通風與采光優化、空腔降溫技術、室外廣場海綿化、高性能節水器具等最新綠色技術。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以及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4個冰上場館在奧運史上首次使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該技術將制冷產生的余熱用于運動員生活熱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維護澆冰等,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節能約20%。碳排放趨近于零,冰面溫差可控制在0.5℃以內。2021年底的初次填充過程,4個冰上場館合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00噸。
雪上場館采用智能化造雪系統,具有出雪點早、造雪完成早、用水量少等優勢,可實現水資源優化配置及精準投放,同樣造雪量節約20%水資源。
三是節約建筑材料。張家口賽區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在建設過程中100%采用承插型、盤扣式支撐體系搭建腳手架,比傳統方式節約了50%左右的用鋼量。典型如國家速滑館優化設計方案,以單層雙向正交馬鞍形設計建成索網結構屋頂,替代網架及桁架方案,減少使用鋼材3200噸、玻璃幕墻面積4800平方米,降低能源消耗。該場館還從工程現場收集654根廢舊樁頭,經過篩選粉碎,制成混凝土看臺板,再生混凝土使用量總計約73立方米,總計節約水泥用量約18噸,解決城市廢棄物堆放、占地和環境污染問題。
記者:雪上場館多分布于延慶和張家口賽區,建設賽道、建筑物等占用自然山林較多,如何降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劉新平:延慶賽區是北京冬奧會最具場地及生態挑戰性的賽區。建設生態賽區、保護動植物資源是場館可持續性工作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在2016年動“第一鍬土”之前,推動有關部門與林業、水土、生態專家先期開展全賽區生態環境本底調查,對山體、土壤、水文、動植物情況等進行詳細調研。通過本底調查,建立起一本“生態賬本”,賽區動植物數量、分布情況、保護范圍等信息都被清晰顯示出來。場館緊密結合“生態賬本”來考慮賽道怎么布置,奧運村怎么設計,要躲避什么敏感生態資源等,從而精準展開保護。
在植物保護方面,通過就地、近地和遷地三種方式實施保護:需要就地保護的,在建設中主動避開,建設5個就地保護小區,如奧運村選址范圍避開127種較為脆弱的樹木種類;可以近地保護的,根據低矮灌木等植物的特點,把它們遷移到賽區附近區域,近遷數量是1.1萬多棵;需要遠地保護的,將高大喬木遠遷并集中保護,遠遷的數量是2.4萬多棵。在動物保護方面,在橋梁等建筑中為動物預留遷徙通道、生存場所,不影響其生活習性,并避免夜間施工、過度照明、過多噪聲。在土壤保護方面,為保護小海陀山珍稀的亞高山草甸生態系統,推動建設者在施工前期對草甸進行剝離,施工完成后再回鋪草甸。此外,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根據基礎情況,因地制宜對因臨時占地、建筑施工等造成的邊坡等裸露山地進行生態修復,分別完成生態修復面積216萬平方米、45.4萬平方米。
可再生能源的推廣使用也是場館可持續性工作重點成果。北京冬奧推動“綠電”大范圍使用,減少碳排放。張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電網試驗示范工程利用風電、光伏、儲能等多種能源形式之間的互補性,克服發電間歇性與不穩定性等問題。三大賽區的26個場館全部使用“綠電”,從2019年6月到北京冬殘奧會結束,預計將使用“綠電”4億千瓦時。此外,新能源車輛在全部交通保障車輛中占比超過80%,為歷屆冬奧會之最。根據目前核算,北京冬奧會將實現全部碳中和目標。
冬奧文化資源與本地發展資源互補共贏,樹立城市更新和高質量發展典范
記者:北京冬奧會統籌推進奧運承辦與城市可持續發展,場館建設、賽事保障等工作對承辦城市帶來哪些直接影響?
劉新平:可以從以下幾個層面看:第一,帶動基礎設施建設。京張高鐵、京禮高速兩條重要交通保障線投入使用,張家口、崇禮、延慶與北京城區聯系加強。京張高鐵開通運營1年累計發送旅客680.6萬人次。2015年至2019年,延慶和張家口兩地的公路通車里程分別提高5.6%和6.7%。同時,張家口建成太子城至錫林郭勒盟高鐵太崇段,以及張承高速和4條省道,形成四縱三橫一環的完善交通網絡。
第二,提升無障礙環境。2016年以來,北京市和張家口市以城市道路、公共交通、公共服務場所等領域為重點,加大無障礙設施建設,包括加強盲道、緣石坡道,無障礙電梯、衛生間、車位等改造。舉辦殘疾人相關競賽的體育場館完成無障礙標準的建設,在場館入口、地面、電梯、扶手、廁所、房間、柜臺等設置殘疾人可使用設施和方便殘疾人的通行設施等。
第三,提升服務和保障能力。按照“三個賽區、一個標準”的要求,北京市與張家口市加強合作,幫助當地提升對通信、醫療、餐飲等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在通信方面,北京市針對新建場館及交通干線進行集群通信補充覆蓋,進一步完善了城市管理指揮調度體系。河北張家口賽區實現4G、5G無線信號全覆蓋。在醫療方面,自2015年以來,北京和張家口兩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醫療資源整合共享的服務政策,提升京張醫療協同發展能力。在北京專家指導下,已有一批張家口本地專家能獨立開展高難度醫療工作。這些醫療基礎設施賽后將繼續保障當地民眾的健康福祉。
記者:北京冬奧會6年多的籌辦期,也是北京、張家口等地快速發展期。請問冬奧會如何推動相關區域更新和高質量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劉新平:我們的思路是統籌賽時需求和賽后利用,利用冬奧文化資源,促進冰雪運動、休閑旅游、綠色能源等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增進地區可持續發展能力,留下冬奧遺產。
一是冰雪產業快速發展。冰雪運動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冰雪產業展現出廣闊前景。張家口崇禮地區、吉林市、黑龍江亞布力及新疆地區已經形成初具規模的冰雪產業旅游基地。截至2021年年初,全國已有654塊標準冰場,較2015年增幅達317%;已有803個室內外各類滑雪場,較2015年增幅達41%。從“全國大眾冰雪季”的參與地域范圍來看,已經從2014年第一屆時的10個省區市參與,發展到2020年第七屆時全國31個省區市全部聯動。從冰雪旅游發展來看,2020—2021年雪季,中國冰雪休閑旅游人數達到了2.3億人次,冰雪休閑旅游收入超過3900億元。國內出現了大批融合運動、度假、商業、休閑娛樂等業態的冰雪特色小鎮,2019年中國冰雪小鎮數量就接近40個。
二是樹立城市更新和高質量發展典范。借助首鋼滑雪大跳臺場館建設、冬奧景觀提升等契機,北京首鋼地區打造“城市復興新地標”,堅持減量發展,推廣綠色智能新技術,承擔完善北京產業創新鏈條、以5G+工業互聯網推動產業復興的任務,努力在多約束條件下實現超大城市中心城區的更新發展。張家口努力打造“亞洲冰雪旅游度假目的地”,目前崇禮區擁有7個國內頂級的滑雪場,擁有雪道169條,合計162公里,各類纜車索道67條,已成為京津冀地區新興滑雪中心,也是中國最大的滑雪集聚地區,7個雪場直接創造的就業崗位達6千個以上。延慶建設“最美冬奧城”,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為主要措施,改善交通基礎設施,發展民宿經濟,2015年至2020年,延慶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38.6%。
籌辦工作與人的發展相融合,讓每個人擁有更充分發展機會、生活更美好,形成意義深遠的無形資產
記者:在后奧運時代,可持續性工作還會產生哪些深遠影響?
劉新平:后奧運時代,可持續性仍將帶來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有形資產如剛才介紹的場館建筑,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設施,新能源汽車、綠色電力等技術推廣,這些將在賽后持續發揮作用。在無形資產方面,北京冬奧組委工作人員、場館業主、合同商、供應商、贊助商、志愿者等大量人員參與到可持續性工作之中,廣大民眾也深化了對綠色、低碳、可持續性理念的理解和認同,這種影響是長遠且深層次的。
人的發展也是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為促進冬奧會與人的發展相融合,北京冬奧組委加快人才培養,建設專業化、國際化人才隊伍,截至2021年8月底,共實施375個培訓項目,累計4800學時,覆蓋2.6萬人次。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和商業機會等,改善居民生活狀況。來自近800家建筑企業的6萬余名人員參與場館建設,其中約30%的人來自于河北省,其工作技能獲得提高。
賽區居民也是冬奧籌辦的直接受益者。張家口賽區當地居民參與政府組織的綠化工作培訓并成為賽區護林員,增加家庭收入。依托周邊的冰雪資源,延慶賽區西大莊科村居民通過出租房源、參與冬奧保障工作、提供冰雪互動服務等方式提高收入。因冬季運動產業的發展,兩地提供了包括餐飲、旅游、滑雪等多領域的職業崗位,共有8.1萬人受益于這項措施。這些改變和影響,在冬奧會結束后也將持續下去。
記者:請問如何把本屆冬奧會的可持續性工作相關經驗在全社會推廣和應用?
劉新平:可持續性的內涵很廣泛,人們有一些初步共識,但具體怎么做,尚在摸索之中,我們也是從零開始學習、深化認識、拿出方案,業已發布《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總結階段性進展。
我們把在本屆冬奧積累的一些成功做法和經驗,編制、發布北京市地方標準——《大型活動可持續性評價指南》,將大型活動的可持續性工作分解為7大類35個指標,明確具體標準,如采購的標準、場地的選擇、建筑的標準、生態修復與恢復指標等,希望可以給其他大型活動提供很好的借鑒。
此外,我們面向公眾發布《北京冬奧會可持續性知識讀本》、研發“低碳冬奧”APP小程序等,目的是可以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北京冬奧的可持續性倡導中,獲得技能、觀念、文化等方面的提升,形成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并正向影響身邊的人,起到良好社會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