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黨委組織的“喜迎二十大,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征程——黨領導下的青年運動文獻展”開幕。展覽通過61件新中國成立前的珍貴文獻,展示青年運動的發展脈絡,再現青年在挽救民族危亡、爭取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中的先鋒力量。
刊發在1915年9月15日發行的《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的陳獨秀《敬告青年》一文。張馳 攝
步入展廳,第一個展柜中陳列著刊發在1915年9月15日發行的《青年雜志》創刊號上的陳獨秀《敬告青年》文稿原本。該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展板中還展出了李大釗發表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一號中的文章《青春》首頁圖片,文章將愛國和救國高度統一,鼓勵青年為建設蓬勃朝氣的國家而奮斗。“《新青年》高舉科學和民主的旗幟,揭開了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在中國開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啟蒙運動。”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館員王振偉博士說。
“1919年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運動的序幕。”王振偉為記者展示了由陳獨秀、李大釗等主辦的《每周評論》刊載有“山東問題”專號的原本。在專號第一頁,可以看到《北京學界宣言》,“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便出自此文。
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這是當時的大會紀略。張馳 攝
展柜中陳列著《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大會紀略》原件,刊登了團一大通過的《綱領》《章程》等6個決議案。“在我們黨正式成立之后,中國青年運動成為黨領導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至團一大召開時,我們擁有團組織17處,團員5000多人。”王振偉介紹,1922年5月5日,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翻開了中國青年運動新的歷史篇章。團一大的召開時間特意選擇了馬克思誕辰日,公開表明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信仰馬克思主義的真正革命青年組織。
沿著展板向前,可以看到《中國青年(上海1923)》雜志1923年刊發的《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大會宣言》影印本。《宣言》聲明將“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更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這個展柜陳列了‘一二·九’運動的相關文獻。”王振偉指著刊載于青年學生創辦的刊物《中國學生(上海1935)》原本中的《全國學生反對華北“自治”運動前后記》介紹,該文記錄了“一二·九”運動時期北平、天津等多個城市學生運動的實況。
“‘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展柜里陳列了1949年5月4日《中國青年》第7期刊發的《青年運動的方向》原本。這是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在延安五四運動二十周年紀念大會發表的演講。
圖為《群眾》刊登的“全國學生抗議美軍暴行示威游行特輯”。張馳 攝
展柜中陳列的“一二·一”運動紀實文獻、《群眾》雜志刊登的“全國學生抗議美軍暴行示威游行特輯”、《清華周刊》刊登的《為反饑餓反內戰罷課宣言》等原本,展示了解放戰爭時期,以青年學生為先鋒的各階層人民掀起反對蔣介石反動政府的一系列尖銳斗爭,被毛澤東稱贊為“第二條戰線”。
1949年元旦,中共中央正式發出《關于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決議》,展柜中展示了當年的《中國青年》雜志原本刊載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作綱領、團章等內容。
“一部新民主主義時期的青年運動歷史,就是廣大青年緊跟黨走,為實現中華民族解放的光榮史。一代代中國青年把青春奮斗融入黨和人民事業,我們要牢記黨的教誨,立志民族復興,在青春的賽道上奮力奔跑,爭取跑出當代青年的最好成績。”王振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