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的第二個周六是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的主題為“文物保護:時代共進人民共享”。各地圍繞讓文物和文化遺產活起來,組織開展展覽展示、文博知識講座論壇、博物館研學、互動體驗、文藝演出、非遺展演、文化科技創新等線上線下活動,擴大全民參與度,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
6月7日,“錦繡丹青 源脈傳承——海南省非遺美術作品展”在海南省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用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等藝術手段表現、展示、傳播非遺,更具視覺感染力。(海南省海口市紀委監委供 蘇弼坤 攝)
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銀湖街道金竺村村民聞士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油紙傘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之一。現在,他的制傘工坊里總是架上兩只手機,一邊制作油紙傘一邊抖音直播,他說:“通過抖音,我想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傳統手工藝的魅力。”(杭州市富陽區紀委監委供 孫冬蘭 攝)
江蘇淮安市洪澤區的洪澤湖水上舞龍傳統民俗活動,是當地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圖為該區朱壩幼兒園小朋友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感受舞龍的魅力。(江蘇省淮安市洪澤區紀委監委供 陳凱 攝)
非遺保護,重在傳承。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云南省安寧市開展非遺手工制香傳承體驗活動,讓非遺“活起來”,在保護傳承中綻放光彩。圖為群眾專心體驗手工制香。(云南省昆明市安寧市紀委監委供 羅陽 攝)
寧化木活字印刷術是活字印刷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700多年的歷史,2011年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圖為,福建省寧化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同學們體驗穿越千年的活字印刷術,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福建省寧化縣紀委監委供 賴全平 攝)
2014年,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東溪村傳統造像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為傳統造像技藝第20代傳承人正在進行創作。(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紀委監委供 羅水升 攝)
藍關戲是流傳于山東萊州的一種古老戲曲劇種,屬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萊州市在保護非遺傳承項目的同時,大力開展戲曲創作,圖為萊州市京劇團、呂劇團聯合演出藍關戲原創曲目《四知太守》,以戲曲形式演繹楊震四知卻金的故事,打造廉政教育的“萊州教材”。(山東省萊州市紀委監委供 馬強 攝)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趙宇航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