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文子玉 張馳
6月22日,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行開館儀式,7月2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的914件珍貴文物,將在故宮博物院聯合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舉辦的開幕展中正式亮相。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表示,目前已成功預售7萬多張門票,占可售門票的一半。
據了解,這是截至目前故宮博物院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文物出境展覽,包括繪畫、法書、青銅器、陶瓷、金銀器、琺瑯、玉器、漆器、玻璃、璽印、織繡、首飾、雕塑、圖書典籍、古建藏品等類別。其中,展出屬“國寶”級別的一級文物166件,占借展品總數18%。本著文物安全第一的原則,展品展期為1到12個月不等,部分文物計劃輪換展出。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開幕典禮現場(國家文物局供圖)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不但是戰略合作,更是兄弟館的關系。北京故宮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時間支持我們,共同努力把香港故宮建好,攜手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國際。”吳志華表示,希望由此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文化事業融合發展,讓香港的文化發展融入國家文化發展大局,同時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播給世界觀眾,助力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此次開幕展包括7個展廳,分別為“紫禁萬象:建筑、典藏與文化傳承”(第1展廳);“紫禁一日:清代宮廷生活”(第2展廳);“凝土為器:故宮博物院珍藏陶瓷”(第3展廳);“龍顏鳳姿:清代帝后肖像”(第4展廳);“器惟求新:當代設計對話古代工藝”(第5展廳);“國之瑰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第8展廳);“馳騁天下:馬文化藝術”(第9展廳)。
1號展廳將展出白玉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這是乾隆帝欽定二十五寶之一,并位列之首。據《交泰殿寶譜》所記為“以章皇序”之用。其材質潔白溫潤,盤龍紐線條簡潔流暢,技藝純熟,顯示出清前期玉石雕刻的水平。
圖為白玉盤龍紐“大清受命之寶” (故宮博物院供圖)
3號展廳是香港故宮博物院首個陶瓷藏品大型展覽,69件展品均為各時代的精品,是中國陶瓷史的縮影。其中,“定窯白釉孩兒枕”由宋代北方著名瓷窯定窯生產,匠師獨具匠心,將瓷枕塑造成一個天真、活潑可愛的男孩兒形象。整件作品線條柔和流暢,細部刻畫極為生動傳神,整體線條柔和流暢,兼具實用和欣賞價值,成為中國古代瓷器中的名品。
圖為北宋“孩兒枕”(故宮博物院供圖)
8號展廳匯聚了35件故宮博物院藏晉唐宋元書畫,均為國家一級文物,如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繪制的《洛神賦圖》(北宋摹本)。這是根據曹植所寫《洛神賦》而創作的故事畫。此圖分段描繪賦的內容,構圖連貫,主要人物隨著賦意,反復出現,設色濃艷,畫法古拙。畫面開首描繪曹植在洛水河邊與洛水女神瞬間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趨前,遠望龍鴻飛舞,一位洛水女神飄飄而來,時隱時現,布局宏大,細節豐富,色彩濃麗而不失清雅,是中國古典繪畫中的瑰寶之一。
圖為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宋摹)局部(故宮博物院供圖)
8號展廳還展出了北宋宋徽宗趙佶創作的絹本設色畫《雪江歸棹圖》卷,這也是趙佶存世的唯一一幅山水畫作,被視為中國山水畫早期高峰期作品。這是一幅描繪冬日雪景的山水畫,全卷用筆細勁,筆法流暢,意境肅穆凝重,代表了宋徽宗時期畫院的藝術水平。絹上能看到宋徽宗代表性的簽名“天下一人”,還有趙佶瘦金體書“雪江歸棹圖” 。
圖為《雪江歸棹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供圖)
“作為故宮博物院在中國內地以外的首個合作項目,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成意義重大。”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助理教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世界遺產培訓與研究中心(北京)研究員王思渝認為,一方面,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院的建成,有助于加強內地與香港的文化交流,增進香港民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對祖國的歸屬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另一方面,香港特有的國際視野和特區優勢,將促使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為故宮博物院與海外文化機構搭建對話平臺,成為中華五千年文明成果的展示平臺,在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在文化互鑒的背景下,博物館藏品外借是一種常見的交流形式。在此過程中,文物安全保護是關鍵環節。“不僅包括文物運輸安全,還包括在庫房內存儲安全以及展覽中的安全,此次借展充分說明雙方在展覽的文物保護專業程度達到了一定默契。”王思渝介紹,如何使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更好地欣賞展品是策展人另一個重要考量。“這涉及展覽的翻譯與對話問題,用對方聽得懂的語言與形式講述好中國故事,這是跨文化交流中的一個重要命題。”
近年來,我國博物館舉辦展覽的數量逐年上升。2021年全國博物館舉辦展覽3.6萬個,教育活動32.3萬場,策劃推出3000余個線上展覽、1萬余場線上教育活動,網絡總瀏覽量超過41億人次。以此次故宮博物院展品外借為契機,博物館將以更靈活的方式、更主動的姿態融入大眾生活。“未來,博物館展覽將在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王思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