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河水潺潺流淌,明黃色法式建筑整齊排列,百年滇越鐵路穿寨而過……走進紅河州河口縣河口鎮城郊村委會八條半村,獨特濃郁的法式邊陲風情撲面而來。
“現在路通了、燈亮了、村莊美了,城里游客來得越來越多,家門口的生意越做越紅火,日子也越過越有盼頭。”街頭偶遇的村民,正高興地向前來走訪的紀檢監察干部訴說著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帶來的好處。
八條半村不僅是該州在邊境小康村建設中先行先試,示范帶動的典型樣本,也是該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監督保障邊境小康村建設各項政策落地生根的生動縮影。
自全州開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項目建設以來,紅河州紀委監委將過渡期專項監督和全面推進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監督有機結合,緊緊圍繞“基礎牢、產業興、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建強”6個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目標,做實做細抵邊監督,全力織密織牢抵邊“監督網”,賦能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該州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常態化監督、聯合監督和集中監督“三輪”驅動,深入邊境小康村建設職能部門、邊境縣特別是邊境鄉鎮、村組及項目建設一線,緊盯小康村建設的6個方面19項指標要求和30項具體建設任務責任落實、工作推進、資金使用等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精準聚焦“五查五看”查找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監督保障鄉村振興和現代化小康村建設各項工作任務順利推進。
產業發展是邊境小康村建設監督的重中之重。綠春縣紀委監委立足“一村一品”“一村一社”產業發展定位,根據各邊境村幫扶政策類型、特點的不同制定“差異化”監督清單,緊盯產業項目政策落地、資金管理、干部作風等關鍵環節,貼身跟進、全程監督,全力護航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
監督推動下,黑木耳、有機茶、小米辣、花椒、土豆等各種速生農副產品成為了該縣邊境拉祜寨村民發展的重點產業,當地哈尼族世代傳承的鼓凳走俏國內外各大市場,特色民族產業成了該縣邊境小康村繁榮發展的“活水源頭”。
在金平縣馬鞍底鄉地西北村委會雞窩寨村,成片新植的古樹茶苗散布在村寨的角角落落,村干部正帶頭建設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一派熱火朝天、苦干實干的新氣象。“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古樹茶變成了‘金葉子’,帶領我們擺脫貧困,現在我們也要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屬于自己的小康村,走上致富路。”雞窩寨村小組長說道。
轉作風、提效能,是金平縣植入邊境小康村建設的勤廉底色。該縣抽調40名精干力量組成20個專項督查組,深入6個邊境鄉鎮27個沿邊行政村304個沿邊村寨,對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情況開展聯合大督查,將督查結果區分先進和落后典型納入“紅黑榜”晾曬評比,以作風真改進、效能大提升,激活基層治理“一池春水”,為邊境小康村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邊境興則邊疆穩,邊民富則邊防固。從鄉村道路到民房民宿、從產業發展到生活富裕,凡政策落地處,紀委監委的監督如影隨形,伴隨著那一個又一個“蝶變”故事,繼續書寫好邊民富、邊關美、邊疆穩、邊防固的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生動篇章……(楊紫童 || 責任編輯 段夢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