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郭興
“愿虎年大吉,生龍活虎!”“祝虎虎生威!”……壬寅虎年的春節,一句句和虎相關的祝福傳遞于中國人之間,表達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虎是百獸之王,是力量、勇敢、無畏的象征。中國古人對老虎十分崇拜,特別是在軍事上,因為老虎的形象威風凜凜,常用來稱譽軍中勇猛善戰的將士,古代調兵遣將用的憑證就是以虎的形貌制作的,稱為虎符。在民間,虎的形象也無所不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建筑中的瓦當就已經開始使用虎紋,以 “神虎鎮宅”;很多人給小孩子穿戴虎頭帽、虎頭鞋,用來嚇退妖魔保護平安。老虎的形象體現在民俗文化、生活用品、藝術品、地名等領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中國虎文化。
戰國時期錯金杜虎符
虎頭帽
但人們不愛虎的兇猛、殘暴、貪婪,我國的很多縣志都記載了關于“老虎吃人”的現象,有的縣志甚至把虎患比作天災。被虎噬咬的情形如噩夢般縈繞在人們心里,“如狼似虎”“談虎色變”“為虎作倀”“養虎自嚙”等成語,都反映了這種畏懼憎惡“惡虎”的心理。人們還把其他帶來災難災禍的事物也比作“虎”,如“虎狼之國”、“苛政猛于虎”等等,對之無比憎惡痛恨。其中有一類“老虎”,更為人們所深惡痛絕。他們手握人民賦予的權力,卻違法亂紀、以權謀私、腐化墮落。這類“老虎”,人民群眾不會去崇拜,更不會當作辟邪保平安的象征,而是恨不能除之而后快。
武松打虎
老虎作惡就要打。《史記•張儀列傳》中有“李廣射虎”的記載,演義里關于英雄打虎的事跡就更多,如《隋唐演義》里雄闊海力擒雙虎、《三國演義》逐虎過澗的猛將典韋、《水滸傳》中景陽岡的“打虎英雄”武松。我們黨堅定不移查處貪腐“老虎”,更是贏得群眾發自內心的叫好。
電視專題片《零容忍》畫面
無論是關于虎的美好祝愿,還是對打“虎”的支持,反映的都是人們對懲惡揚善、實現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群眾欣賞、期望虎的力量、勇敢和無畏,希望弘揚虎虎生威的雄風、生龍活虎的干勁、氣吞萬里如虎的精神,同時又不愿各種“老虎”危害人間,希望驅除虎患,實現四方平安、海晏河清。
紀檢監察工作干的就是懲惡揚善的事,為的就是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以零容忍態度打“虎”拍“蠅”,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推動政治生態不斷好轉,廣大黨員干部干事創業精氣神越來越足,人民群眾滿意度持續提升。新征程上,我們更要保持反對和懲治腐敗的強大力量常在,堅定不移把反腐敗斗爭推向縱深,不斷為人民群眾增“虎福”、絕“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