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集中通報典型案例,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礦山開采長期無序發展,大面積露天開采生態破壞嚴重,越界開采等違法違規問題突出,近3萬畝荒漠草原被違法侵占,給原本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領域違法活動典型案例屢被曝光。如:吉林省長春市伊通河流域部分區域污水直排現象較為突出,管控措施長期落實不到位;山東省菏澤市黑臭水體整治長期滯后,水體返黑返臭問題頻現。違法問題屢禁不絕、屢改屢犯,不僅讓守好生態環保底線落實變“落空”,也無形中削弱了黨委、政府的公信力。
環保違法行動長期得不到解決,有當地黨政機關和公職人員失職失責、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嚴重的原因,也有相關部門監督監管不到位、壓力傳導不足等問題。但背后更需注意的是,一部分黨員干部政績觀扭曲,在他們看來,環保固然是好事,但“飯碗”問題總要大過污染問題。在扭曲政績觀影響下,部分黨員干部習慣于走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老路,所以才對長期存在的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默許縱容,對生態修復工作畏難不前,對生態破壞問題視若無睹,對群眾信訪舉報漠然視之,甚至在整改上敷衍應對、弄虛作假,以致“整改”不斷,污染不停,問題常在。
生態文明建設是“國之大者”,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黨員干部要深刻認識到,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是一筆既買不來也借不到的寶貴財富;相關政策的落實容不得任何搞變通打折扣,不能“解決一個問題,留下十個遺憾”。根治環保違法屢禁不絕的“頑固病”,要自覺樹牢正確的政績觀,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這個重大問題,狠抓思想認識提升,狠抓突出問題整改,狠抓重點工作落實,堅定自覺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多算“生態賬”,高標準做實環保問題整改工作,守好生態環保底線,決不能再干吃祖宗飯、砸子孫碗的蠢事。
紀檢監察機關要立足職責定位,緊盯表面整改、敷衍整改和不擔當不作為等問題,依規依紀依法精準追責問責,確保問題整改見底見效,倒逼責任落實。同時,要透過不作為、慢作為等問題的表象,約談提醒職能部門,督促黨員干部校準政績觀,推動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確保工作成效實實在在。(松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