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25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各省市各民族非遺精品參展。 圖為市民在博覽會現場觀看非遺展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圖為與會人員在博覽會現場進行粵繡展演。(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日前,由文化和旅游部、山東省政府主辦的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山東濟南開幕。本屆博覽會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設有“新時代 新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非遺保護成果展、“欣欣向榮”大運河沿線非遺展、“美好生活”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展、“茶和天下”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展等4個板塊,全國各地332名非遺傳承人、284個非遺項目集中參展參演,引來眾多游客現場參觀、無數網友線上圍觀。
近年來,人們對非遺的關注度、喜愛度和參與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多的非遺走進我們的生活。實踐證明,非遺不能僅停留于靜態保護階段,只有將其融入人們生活和當地產業,讓非遺“活”起來,才能為其注入持久生命力,實現長期可持續的傳承與發展。這也印證了本屆博覽會的主題——“連接現代生活 綻放迷人光彩”。
用起來才能“活”起來。廣泛開展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活態傳承實踐,使各類非遺的文化底蘊、時代價值和社會功用充分展現。開發非遺文化體驗活動,推動非遺與旅游融合。圍繞傳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雜技等,開展常態化展演活動,推動各類非遺在現實生活中廣泛應用。規范中華老字號保護發展,加強對傳統歷法、節氣、生肖、飲食、醫藥等的活態利用,支持文化特色濃、品牌信譽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非遺產品做精做強。將非遺保護、傳承與美麗鄉村建設、農耕文化保護、現代城市建設相結合,突出非遺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聯系,讓非遺更好融入美好生活,生動呈現中華文化獨特價值和鮮明特色。
讓非遺“活”起來,離不開群體的支撐,既需培養傳承人,也需培育消費者。一方面,實施好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加強傳承人隊伍建設,確保非遺能夠一棒接一棒、一代傳一代。另一方面,把握市場潮流,拓展消費渠道,探索開展“非遺+”新路子,通過將非遺與節慶、文創、景區等相結合,讓非遺的文化功能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