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風建設是決定事業成敗的關鍵,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1980年,陳云同志提出“執政黨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著名論斷”。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講,能不能解決好作風問題,是衡量對馬克思主義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信念、對黨和人民忠誠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廣大黨員干部接穩重要“試金石”,推進作風建設在持續中深化,不妨收好三“宜”三“忌”必備“秘籍”,以“迎風奔跑”之勢,以“永遠在路上”的堅定和執著優化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促進家風家教。
宜“入木三分”,祛“沉疴陋俗”,忌“敷衍了事”。“陋俗不除,新風難樹。”深化作風建設問題,說一千道一萬說到底就是破除陳規陋俗、樹立文明新風的問題。然而作風問題往往樹倒根存,具有長期性、復雜性、頑固性、多樣性、變異性和反復性,因此,深化作風建設不可能一蹴而就、畢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陣風、刮一下就停,宜“入木三分”、祛“沉疴陋俗”,忌“敷衍了事”。要以“解落三秋葉”之勢,在勤擋“思想塵”、多思“貪欲害”、常破“心中賊”中刮得猛烈,掃落附著在思想和靈魂深處的“沉疴陋俗”,吹掉“捆綁”在工作、生活中的“積弊壞俗”和“綁架”在學習中的“塵封鄙俗”,使“新而優”的思想作風、工作作風、生活作風和學風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風風相隨、相伴而來,使作風建設于驀然回首時在“燈火闌珊處”覓得一隅好風景。
宜“脫胎換骨”,催開新風新氣象,忌“花拳繡腿”。作風建設難在開始、貴在堅持、重在持之以恒推動“脫胎換骨”、催生新風新氣象。“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深化作風建設,要在一場永不停歇的“追風之旅”中打好攻堅戰、持久戰,久久為功、綿綿用力,常吹“恒風”,忌“花拳繡腿”吹“季風”,如,時而如“春風”般綿軟,搞“你好我好大家好”,面對突出問題不敢動真碰硬;時而如“夏風”般烘熱,轟轟烈烈搞作風建設活動、搞過場走形式,卻吹散不了作風問題的“持續炎熱”;時而如“秋風”般蕭瑟,對作風突出問題搞“事前睜只眼閉只眼,事后秋后算賬”;時而如“冬風”般寒風凜冽,搞苛責過頭,或“屈打成招”,辦成“冤假錯案”。要堅持徙木立信、以儆效尤,謹防“破窗效應”,一以貫之始終以“嚴的標準、實的作風”一把尺子量到底,區分“善、惡、美、丑”,獎優罰劣,消除大眾僥幸心理、克服大眾等待觀望情緒,使清風正氣直線上升一路飆升、戾氣下沉濁氣下滑,以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勢催開新景新氣象,以“能開二月花”的強勁動力催得百花盛景新風開。
宜“抓鐵有痕”,固化成習、化風成俗,忌“死灰復燃”。作風問題通常容易反彈回潮。倘若沒把作風建設抓在手上、放在心上,活動一過一切照舊,教育整頓一停一如既往,任由作風問題反彈回潮、卷土重來,則“作風頑疾”勢必愈演愈烈。因此,用心用情用力深化作風建設,固化作風建設“硬效果”,常殺“回馬槍”、常堵反彈回潮“風口”、緊緊噎住死灰復燃的“喉嚨”尤為重要。要以常態化開展“回頭看”促成作風建設“長效化”,及時總結回顧作風建設情況,深度挖掘推廣好的經驗做法,查找制約作風建設裹足不前的“瓶頸”短板,及時踢開作風建設“絆腳石”,疏通習習清風“高速風口”,亮劍表態多調門高、行動少落實差、“雷聲大,雨點小”等不良風氣和只發聲不出力等“面子工程”,整頓社風民風,抓好家風家教,以“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之勢,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之功,推動作風建設“板上釘釘”、往深里走、實里做、心里駐,讓實打實的好作風蔚然成風、固化成習、化風成俗。(云南省紀委省監委 何江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