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出版的第24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革命傳統和作風,弘揚延安精神》。文章指出,要大力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無論我們將來物質生活多么豐富,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一定不能丟,腳踏實地、苦干實干,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中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立足點,是延安精神的鮮明底色。回望那段光輝歷史,今天仍然讓我們感慨萬千。那是一段艱苦的歲月,日、偽軍大規模“掃蕩”和“清鄉”,國民黨頑固勢力對陜甘寧邊區進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存亡抉擇之際,毛澤東同志給出了8個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1941年春,三五九旅在旅長王震的率領下,高唱“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挺進南泥灣墾荒屯田。以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樹立了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旗幟,創造了令人贊嘆的偉大奇跡,譜寫了一首壯麗的英雄史詩。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在當年延安的窯洞中,居住著這個世界“最強大、最忠實、最勇敢、最富有理想也是最高尚的靈魂”,毛澤東打滿補丁的衣服、朱德用馬尾毛做的牙刷、彭德懷用降落傘改制成的背心、林伯渠用繩子纏著一條腿的眼鏡等“點滴小事”,凝聚成“東方魔力”,折射出中華民族的“興國之光”。1946年8月,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訪問了毛澤東、朱德等領導人后,深有感觸地說:“黨的負責干部,住在寒冷的窯洞,憑借微弱的燈光,長時間地工作,那里沒有講究的陳設,很少有物質享受,但是住著頭腦敏銳、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延安13年,中國共產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中國革命由低潮走向高潮的重要原因就是全黨上下展現出一股戰天斗地、敢為人先、不怕犧牲、永遠奮斗的革命精神。
“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有志者,事竟成”“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繩鋸木斷,水滴石穿”……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中華民族歷來都把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當作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更是流傳著許許多多關于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動人故事,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繼往開來、開拓創新的強大精神動力。“人無志不立,樹無根不長。”一個人能不能做到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反映的是其對待工作生活的態度——有沒有永遠不向艱難困苦低頭的志氣,有沒有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和勇氣。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回首我們黨百年來的奮斗歷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一路走來,正是靠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社會主義是拼出來、干出來、拿命換來的,不僅過去如此,新時代也是如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必然會有艱巨繁重的任務,必然會有艱難險阻甚至驚濤駭浪,唯有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氣神,才能無懼暗礁險灘,乘風破浪。
中國共產黨“決不能丟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決不能丟掉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傳統”。走進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同志保持激昂奮發向上、一往無前的狀態,弘揚自強不息、開拓進取的品格,秉持腳踏實地、鍥而不舍的精神,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攻克了許多長期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事關長遠的大事要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在深刻認識新矛盾新挑戰,以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基礎上,只有始終保持政治清醒,保持“趕考”狀態,謙虛謹慎、艱苦奮斗,才能保證中國共產黨不變色,才能繼續創造新的歷史輝煌。正因為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不管條件如何變化,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志氣不能丟。”
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現代化的強大動力。我們黨用實踐證明,一個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搞革命、干事業、謀發展、應變局,不難于一時之努力,而是難在永久奮斗、奮斗到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我們要堅決破除“一切迷惘遲疑的觀點,一切及時行樂的思想,一切貪圖私利的行為,一切無所作為的作風”。保持延安時期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政治本色,以“欲與天公試比高”的英雄氣概,以“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高度自信,以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牢記“三個務必”的諄諄囑托,敢于吃苦耐勞、迎難而上、不怕啃“硬骨頭”,遇到困難不輕言放棄,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和志向翻越新時代的“婁山關”“臘子口”。大膽創新、敢為人先、勇于擔當,在挑戰中發現機遇、在問題中找到出路、在挫折中磨煉成長,堅持苦干實干,奮勇前進,在新時代創造無愧于黨、人民和時代的新業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我們這一代人的歷史貢獻,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紀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