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對《巴黎協定》進行首次全球盤點
應對氣候變化的大國擔當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晶 柴雅欣

當前,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潔能源生產供應系統,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突破13億千瓦,光伏組件、風力發電機等產品產量占全球的70%。圖為全球首臺16兆瓦大容量海上風電機組在福建北部海域安裝完成。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11月30日至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在阿聯酋迪拜舉行。就在大會開幕當天,世界氣象組織發布暫定版《2023全球氣候狀況報告》,并宣布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人類歷史上最熱的一年。
2015年12月,全球178個締約方在法國巴黎舉行的COP21上通過《巴黎協定》,長期目標是將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時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內,并努力將溫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內。為達成目標,各締約方設置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
此次大會對《巴黎協定》目標進展進行首次全球盤點,備受各方關注。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如何?如何評價中國在《巴黎協定》確立和落實中發揮的作用?如何填補全球應對氣候變化需求和行動之間的鴻溝?記者采訪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徐華清,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副主任張永香,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陳迎。
以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強增多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已經對人類造成了廣泛而普遍的影響,積極行動予以應對刻不容緩
記者:當前全球氣候變化趨勢如何?
張永香:全球變暖前所未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新評估報告指出,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2011年至2020年全球地表溫度比工業革命時期上升了1.09℃,其中約1.07℃的增溫是人類活動造成的。人類活動,特別是化石燃料燃燒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變暖,已使得氣候系統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以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強增多為主要特征的氣候變化已經對生態系統、人類、居住地和基礎設施造成了廣泛而普遍的影響。
未來全球溫升幅度將進一步增加,全球溫升將會在近期(2021年至2040年)達到超過工業化前1.5℃的水平。氣候變化導致氣候災害多發并發,氣候和非氣候風險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增加,產生更加復雜且難以管理的復合和級聯風險,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
記者:《巴黎協定》對全球氣候治理有何意義?如何看待《巴黎協定》首次全球盤點?
徐華清:《巴黎協定》的達成是全球氣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開啟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新階段。《巴黎協定》堅持了《公約》所確立的原則,體現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堅持長期目標引領,彰顯了全球綠色低碳發展的潮流;確立了“自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貢獻模式,形成各方結合國情積極行動的局面;建立了每五年一次的全球盤點機制,確保實施的可持續性;建立了行動與支持相匹配的機制,幫助發展中國家不斷提高能力;達成了照顧各方核心關切的法律形式,具有最大包容性。中國既為達成《巴黎協定》作出歷史性的重要貢獻,也是落實《巴黎協定》的積極踐行者。
《巴黎協定》確立了“自下而上”國家自主決定貢獻的新模式,并通過建立全球盤點機制,定期評估實現長期目標的集體進展以鼓勵促進各方不斷提高自主貢獻力度。COP28將完成首輪全球盤點,其結果關系到機制的有效性和《巴黎協定》的生命力。各方普遍認可全球盤點的全面性、整體性和促進性及首輪盤點成功的重要性,預計各方將善意履約,推動在COP28上通過全球盤點相關決定,支持《巴黎協定》有效實施。不過,目前各方也普遍認為現有整體進展有限,不僅全球排放量仍在上升,而且發達國家承諾向發展中國家每年提供的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仍未到位,需要所有締約方采取更大力度推進,預計全球盤點結果將凸顯全球氣候行動和支持不足,提高減排力度仍將是談判焦點問題。
《巴黎協定》代表全球綠色低碳轉型的大方向,是保護地球家園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動,各國必須邁出決定性步伐,維護《巴黎協定》制度框架,特別是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和國家貢獻的自主性。
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既為高質量發展贏得先機,也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探索綠色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發展道路提供了范例
記者:如何評價中國在《巴黎協定》確立和落實中發揮的作用?
陳迎:中國始終是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對于《巴黎協定》的談判、簽署、生效和實施都發揮了重要作用,與國際社會一起堅定維護來之不易的成果,并積極付諸行動。2015年巴黎氣候大會前夕,中國向《公約》秘書處提交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文件,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將于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并爭取盡早達峰。2020年9月,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2021年格拉斯哥氣候大會前夕,中國更新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并提交了《中國本世紀中葉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在2022年,中國向《公約》秘書處正式提交的《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進展報告(2022)》中,全面反映了中國落實國家自主貢獻目標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展。近年來,中國將“雙碳”目標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總體布局,加快構建和實施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體現了中國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決心,也取得很好的成效。
中國不僅在《公約》談判中體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也積極參與《公約》外的各項國際進程。例如,2022年5月,由中國主辦的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發表《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聯合聲明》,呼吁各方聚焦落實行動,切實將各自氣候目標和愿景轉化成落實的政策、措施和行動。
張永香:《巴黎協定》的達成離不開我國的積極協調和努力。《巴黎協定》達成之后,中國踐行承諾,積極落實各項目標。根據IPCC報告最新評估的情景結論,中國提出的碳中和目標符合《巴黎協定》溫升目標。這既展現了大國擔當,也是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生動體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既為高質量發展贏得先機,也為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探索綠色低碳和氣候適應型發展道路提供了范例。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戰略,取得了哪些進展,為全球氣候治理作出哪些貢獻?
徐華清: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低碳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實現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為實現由全球氣候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溫室氣體排放得到有效控制。2022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超過51%;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7.5%,十年提升了7.8個百分點。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2021年我國森林覆蓋率24.02%,森林蓄積量194.93億立方米,已基本完成2025年目標。
二是綠色低碳發展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23年10月底,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突破14億千瓦。非化石能源裝機占比提高至50.9%。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穩居全球第一,保有量超過1800萬輛、占世界一半以上。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發展為全球加速綠色低碳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
三是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深入開展。2022年,我國印發實施《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不斷提升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立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適應部際聯席會議機制,扎實推進28個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
四是政策和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過去10年,《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應對氣候變化重點任務(2023—2025)》等先后印發,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行動及保障體系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配額累計成交量超過3.8億噸,累計成交額206.6億元人民幣,成為展現我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窗口。
記者:我國應對氣候變化堅持適應和減緩并重。如何增強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我國在“適應”方面有何行動?
張永香: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風險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當前全球很多國家和地區對氣候變化影響和風險的分析評估仍然不足,對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對應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等自然災害的重視程度和行動力度都有待提升。我國去年印發了《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2035》,強調加強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等適應氣候變化舉措,從基礎性的視角強化了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前置的重要性。從實踐上來看,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國的氣象災害風險管理能力已得到全面提升,災害性天氣氣候預警成效顯著。
中國還依托各類氣象、氣候中心,通過預警信息發布系統為其他國家提供監測預報服務,建立風云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推動亞洲多災種預警系統建設。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堅持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推進經濟、社會、環境全面發展,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記者:作為碳排放量最大的領域,能源的綠色低碳轉型被視作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在能源轉型方面,中國是如何兌現承諾的?對全球能源轉型有何貢獻?
徐華清:能源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能源綠色低碳發展也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中國立足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在不斷增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的基礎上,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區加快規劃建設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加大力度規劃建設新能源供給消納體系,加快構建新型能源體系,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進展成效顯著,煤炭消費比重十年下降了12.3個百分點,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十年增長約3倍。到2023年10月底,中國風電裝機容量為4.04億千瓦、光伏發電為5.36億千瓦,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將提前完成到2030年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2億千瓦以上的承諾目標。
中國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全面停止新建境外燃煤電廠,供應了全球50%的風電和80%的光伏設備。中國也致力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與32個共建國家共同建立“一帶一路”能源合作伙伴關系,與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綠色能源項目合作,為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力量。
記者:為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中國作出了哪些努力?
徐華清:中國堅持正確義利觀,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安排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專項資金超過12億元人民幣,通過合作建設低碳示范區、開展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能力建設培訓班等多種方式,重點為非洲國家、小島嶼國家、最不發達國家等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務實支持。截至2023年10月底,中國已與40個發展中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諒解備忘錄,累計合作建設4個低碳示范區,開展75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舉辦56期能力建設培訓班,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2400多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
全球加快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
記者:實現《巴黎協定》目標還面臨哪些挑戰?如何攜手應對?
陳迎:全球氣候變化的形勢日益嚴峻,2023年3月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綜合報告》顯示,過去10年比歷史上12.5萬年來的任一時期都更暖。世界各地極端氣候災害頻發,對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國際社會必須攜手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嚴峻挑戰。首先,要秉承真正的多邊主義,反對搞“小圈子”、推行碳關稅等單邊措施。碳關稅表面是經濟貿易問題,實際上嚴重違反“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沖擊多邊主義,破壞國際社會互信。中國始終與發展中國家站在一起,與各國攜手推動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氣候治理體系。
其次,要發揮金磚國家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的影響力。2023年金磚國家組織成功擴員后,人口規模、經濟體量、地緣政治影響力都舉足輕重,落實《金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聯合聲明》的要求,未來不僅合作前景廣闊,也必將在全球氣候治理中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三,要用好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和綠色“一帶一路”平臺,積極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南南合作。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應對氣候變化迫切需要外部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是很好的合作平臺,要在綠色“一帶一路”建設中納入更多應對氣候變化的內容,進一步提高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的運行效率,共同探索氣候友好型基礎設施項目,促進合作共贏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徐華清: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唯一家園,加大應對氣候變化力度,推動可持續發展,關系人類前途和未來。人類面臨的所有全球性問題,任何一國想單打獨斗都無法解決,必須開展全球性合作。
全球氣候危機日益緊迫,全球氣候治理進程與形勢更加復雜,但全球加快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大趨勢不會改變,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大方向不會改變。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根本出路,但一些國家設障阻撓風電、光伏等新能源產品正常貿易,單邊設置貿易壁壘等,破壞國際貿易規則,不利于全球合作應對氣候危機。對此,我們應做好充分的斗爭準備,既要在落實“雙碳”目標任務過程中打造新的產業競爭優勢,又要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推進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講好應對氣候變化的中國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