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韓亞棟 薛鵬

借助廣西向海經濟的發展推動,廣西欽州港從地區性港口向國際化港口邁進,從港口樞紐向通道樞紐升級,其“海轉鐵”經西部陸海新通道聯運班列運輸貨物的品類達980多種,運輸范圍輻射我國18個省區市的69個城市、138個鐵路站點,通達全球120個國家和地區的473個港口。圖為近日,兩艘貨輪在欽州港集裝箱碼頭下卸集裝箱。新華社記者 張愛林 攝
2023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遭遇三年疫情沖擊后經濟恢復的第一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共同努力,中國經濟頂住壓力迎難而上,經濟運行保持恢復向好態勢,生產消費穩步回升,增長動能不斷增強,轉型升級持續推進,積極因素累積增多。當前,中國經濟恢復速度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處于領先地位,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大引擎,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發展前景光明。
信心賽過黃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經濟大船將乘風破浪持續前行”。今年,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哪些新亮點新變化?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趨勢?記者采訪了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決策咨詢部形勢室主任、研究員郭麗巖。
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成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
記者: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如何看待這一數據?
劉向東:回看今年以來經濟運行軌跡:一季度實現良好開局,增長4.5%;二季度延續恢復態勢,增長6.3%;三季度企穩回升勢頭明顯,增長4.9%。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明顯快于去年全年3.0%的經濟增速和過去三年4.5%的年均增速。這一增速在全球大型經濟體中保持領先。經歷過疫情沖擊帶來的波浪式波動,中國經濟增速正持續恢復向好,將會逐步回升至潛在增速及以上水平。
郭麗巖:今年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成功頂住了來自國外的風險挑戰和國內多重因素交織疊加帶來的下行壓力,不同季度之間經濟數據雖有所波動,但總體持續回升向好,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5.2%。內需對中國經濟增長貢獻不斷提升,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83.2%,拉動GDP增長4.4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是29.8%,拉動GDP增長1.6個百分點。近期,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預測都顯示,中國可以實現增長5%左右的預期目標,甚至預測給出了更高的增速。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已進入趨勢性恢復的軌道。這樣的成績,是在我國經濟大體量、高基數的情況下實現的,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嚴峻復雜的背景下取得的,可謂成之彌艱、來之不易。
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至113%,國內大循環的作用更加凸顯
記者:分析判斷經濟形勢常常圍繞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國際收支平衡四大目標進行。從四大目標看,2023中國經濟表現如何?
劉向東:從經濟增長看,在全球經濟增速大幅放緩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整體回升,尤其是三季度同比增長4.9%,環比增長1.3%,比二季度加快0.8個百分點,延續了恢復向好的態勢。從充分就業看,城鎮調查失業率基本保持平穩。10月份,全國和31個大中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均為5.0%,均較年初有所下降。全國物價水平維持平穩。1至10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0.4%,全國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和購進價格同比分別下降3.1%和3.6%。10月,CPI同比下降0.2%,環比下降0.1%。國際收支穩健性提升。中國采取有力的穩外貿穩外資等系列政策頂住外需下滑的壓力,外貿韌性持續顯現,經常賬戶順差規模合理,外貿外資保持平穩增長,跨境貿易更加活躍。1至10月,人民幣計價的貨物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0.03%。出口在國際市場的份額保持基本穩定。
記者: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看,2023中國經濟表現如何?
劉向東:從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來看,消費保持復蘇、投資持續加碼、出口得到改善。
一是消費對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1至10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6.9%,其中服務需求持續釋放,市場活力穩步提升,文娛旅游等服務消費明顯回暖,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19.0%,尤其餐飲收入同比增長18.5%,對消費擴大支撐作用明顯。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83.2%,內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提升至113%,國內大循環的作用更加凸顯。
二是投資在穩定經濟增長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至10月,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9%,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5.9%,制造業投資增長6.2%,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前三季度,資本形成總額對GDP的累計貢獻率為29.8%,投資有效發揮了優化供給和穩定增長的關鍵作用。
三是凈出口對增長貢獻減弱,但出口結構持續優化。從外部需求看,受全球經濟復蘇疲軟和貿易投資放緩影響,外貿增長和吸引外資有所放緩。前三季度,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累計貢獻率為-13.0%。1至10月,中國的出口同比增長0.4%,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三樣”產品的出口額持續保持較快增長勢頭。
記者: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持續恢復、總體回升向好的重要微觀基礎。從經營主體的信心活力看,2023中國經濟態勢如何?
劉向東:從經營主體看,大中小企業經營主體的感受明顯不同,大型企業的經營正在恢復向好,但中小企業的恢復略顯不足。一些中小微企業經營增收仍然較為困難。10月和11月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2個月低于臨界點,制造業擴張動能偏弱。11月份,構成制造業PMI的分類指數中新訂單指數、原材料庫存指數和從業人員指數低于臨界點,中、小型企業PMI分別為48.8%和47.8%,表明中小微企業經營仍較為困難,小微企業市場信心有待提振。
郭麗巖:民營企業信心進一步提振,制造業、服務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民間投資活躍度持續回升。1至10月,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之外的民間項目投資同比增長了9.1%,其中:制造業民間投資同比增長9.1%,增速連續4個月回升,特別是新賽道新動能相關的民間投資十分踴躍;基礎設施民間投資增長14.2%,比全部基礎設施投資高出8.3個百分點。
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四新”經濟的引領作用凸顯
記者:經濟發展,既要看總量數據,也要看結構數據;既要看基本面,也要看新變化。2023中國經濟有哪些新亮點新變化?
劉向東:一是工業生產恢復加快。1至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1%,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下降7.8%,降幅比1至9月份收窄1.2個百分點。二是服務業供給較快恢復,成為帶動經濟回升的強大動力,旅游出行、住宿餐飲等服務需求加快釋放,集聚性、接觸型服務業明顯回升,前10個月服務業生產指數達到7.9%,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5.1%,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3.0%,拉動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3個百分點。三是新動能快速成長,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發展壯大。數字經濟、光伏、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躋身世界領先水平。
郭麗巖:向科技創新要新質生產力,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和新模式“四新”經濟引領作用凸顯。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投資都保持雙位數增長,有力支撐產業結構匹配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同時著力提升了自主可控與安全保障能力。今年前10月,我國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1.1%,快于全部投資8.2個百分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擁有24個全球百強科技集群,數量首次躍居世界第一。
從各項經濟數據看,新動能持續增長。10月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2%,連續3個月回升;太陽能電池、服務機器人、集成電路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62.8%、59.1%、34.5%。今年上半年,我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亮眼。
記者:判斷中國經濟運行趨勢,不僅要看速度,更要看質量和效益。可否結合2023年中國經濟,談談你的認識?
劉向東:從速度上看,中國宏觀經濟保持持續恢復向好勢頭。從發展質量看,主要發展指標得到顯著改善。一是新型工業化進程在提速。以汽車制造、電氣機械為代表的裝備制造業帶動作用比較明顯。二是綠色智能產品產量快速增長。芯片、人工智能等領域相關產品產量快速增長。三是網絡消費和升級類消費穩步恢復。四是補短板鍛長板投資明顯增加。1至10月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6.2%,明顯高于全部投資。五是企業利潤和產銷銜接水平逐步改善。10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品銷售率97.4%,連續4個月保持在97%以上。海外學者評價,中國經濟不僅實現增長,而且發展質量也在穩步提升。
郭麗巖:中國有14億多人口和規模最大、成長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體,擁有超大規模和整體市場的明顯優勢,更有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和有力行動。這是強化國內基本盤支撐、積極參與重塑全球競爭格局的重要優勢和有利條件。
從發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31條,到正式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從出臺恢復和擴大消費20條措施,到穩妥處置化解房地產、地方債務、金融等領域風險隱患,從延續優化完善并落實好減稅降費政策,到全面取消制造業領域外資準入限制措施……我們持續通過改革創新和結構優化贏得優勢、贏得主動。
用好“有利條件”,走好“必由之路”,中國經濟呈現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
記者:展望全年經濟,既要看到總體態勢,也要看到新情況新問題。如何看待當前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困難挑戰?
劉向東:今年以來,中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展現出中國經濟發展擁有較強的韌性、充沛的活力和巨大的潛力。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外部壓力仍然較大,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依然較多,國內需求仍顯不足,企業生產經營困難較多,一些領域風險隱患需要高度關注,經濟回升向好基礎仍需鞏固。
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當前經濟運行面臨新的困難挑戰,主要是國內需求不足,一些企業經營困難,重點領域風險隱患較多,外部環境復雜嚴峻。同時指出要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著力擴大內需、提振信心、防范風險,并把穩就業提高到戰略高度通盤考慮。隨著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大,近期出臺的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將逐步顯效,家居、電子產品、新能源汽車等商品和服務消費繼續回升,加快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民間投資等擴大投資的政策落地見效;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等政策也將發揮作用;同時妥善處置局部風險,預計中國經濟有望持續恢復向好,仍將保持穩定健康可持續發展態勢。
記者:觀察中國經濟,既要觀短期之“形”,更要察長期之“勢”。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發展趨勢?
劉向東:趨勢上看,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有利條件和積極因素正在不斷積蓄。隨著居民收入預期改善和收入增長回升,在穩增長穩就業促增收等系列政策支持下,中國的經濟循環將進一步暢通,內外需求的聯動更加緊密,工業領域供求關系逐步改善,消費潛力逐步釋放,投資將持續恢復,新動能繼續成長壯大,并驅動經濟向潛在產出水平附近收斂。隨著存量政策與增量政策疊加發力,政策效應不斷累積,積極因素不斷增多,中國經濟有望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勢頭。
郭麗巖:2023年經濟回升向好,結構持續優化,新動能活力迸發,實現全年預期增長目標有堅實基礎,也明顯提升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氣和成色。中國高質量發展具有的多方面優勢和支撐條件沒有變,潛力足、韌性大、活力強、回旋空間大、政策工具多,聚焦科技創新、綠色發展、民生福祉、企業活力,各項舉措形成高效組合拳。中國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和可靠性將持續增強,新賽道上的新動能引領帶動效應進一步凸顯。當前和外來,中國經濟都是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和重要引擎,在鞏固自身經濟回升向好勢頭,固本興新、乘勢而上的同時,也必將有力支撐全球經濟加快恢復。
我們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優勢、超大規模市場的需求優勢、產業體系配套完整的供給優勢、大量高素質勞動者和企業家的人才優勢。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用好“有利條件”,走好“必由之路”,中國經濟呈現長期向好的光明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