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田中長,蛙在稻間鳴……走在思茅區倚象鎮蚌弄村的鄉間小道上,一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田園情景映入眼簾。
今年9月,思茅區委第三巡察組進駐倚象鎮蚌弄村開展巡察,當路過一片牛蛙養殖基地時,組長突然停下腳步說道:“蚌弄村主導產業是茶葉、咖啡、柑橘等,這里有這么大一片牛蛙養殖基地,卻沒有列入產業項目里,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緣故。走,我們到村委會了解一下情況。”
在與村“兩委”溝通的過程中了解到,該養殖基地原本是基本農田,由于當地農戶更多注重茶葉及其他經濟作物的種植發展,導致該土地長期處于荒蕪狀態。
后來,一牛蛙養殖戶到蚌弄村提出在該地塊養殖牛蛙的建議,并提出愿意免費幫農戶完成水、電、路的建設及簽訂長期的用地用工協議。考慮到該地塊長期處于閑置狀態而牛蛙養殖又能帶動老百姓收益,于是村“兩委”就同意了。
“如果將耕地盲目流出為牛蛙養殖場,這不符合耕地保護相關要求,但如果現在要求養殖戶將養殖場恢復為耕地會產生糾紛,也會讓村民利益受損。”了解清楚情況后,組員們紛紛討論開來。
巡察組積極與區自然資源局、區農業農村局等相關部門了解解決辦法。
“稻田里的蛙可以吃掉害蟲,水稻不用打農藥,蛙的糞便可以給水稻提供肥料,不用施化肥,有利于生態平衡,同時蛙在稻田里不停行動、覓食,幫助稻田松土、活水、通氣,有利于水稻生長增產,達到‘一田多用、一田雙收’的良好效應……”相關工作人員向巡察組講解道。
“蛙稻共生的新型養殖法在其他地方已經取得了成效,既促進群眾增收致富,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可謂一舉多得。”巡察組組長欣喜地說道。
在巡察組的推動下,蚌弄村與養殖戶達成協議:注重保護農田狀態,每年至少種植一季稻谷作物,且蛙稻共養必須符合環保要求。
隨后,思茅區巡察機構聚焦維護糧食安全,把耕地流出整治工作納入巡察監督重點,通過巡察壓緊壓實耕地保護、糧食安全主體責任,在守好每一寸耕地的同時,守護好種糧農民切身利益,確保實現糧食安全、農民增收雙贏。(思茅區委巡察辦 秦藝菲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