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基地+合作社+農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竹下天麻種植,利用互聯網和線下門店營銷,既增加了村集體收入,又帶動了當地村民就業,還保護了生態。”日前,通海縣里山鄉紀委干部到該鄉大黑沖村開展監督檢查,村黨支部書記介紹道。
大黑沖村以山地為主,擁有竹林4000畝,近年來發展竹下烏天麻種植,著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除了竹下烏天麻,該縣相關部門還根據海拔、氣候和土質條件,扶持大黑沖種植滇重樓、滇黃精等中藥材,每年為該村增收約100萬元。
為確保中藥材種植項目穩步推進,該縣紀委監委立足本職工作,堅持項目推進到哪里,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里,深入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把種植戶的利益是否得到保障、資金分紅是否到位、技術幫帶是否執行到位、村干部紀律作風是否存在問題作為監督檢查重點。對發現的交易渠道不夠便捷高效等問題及時反饋整改,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問題的發生。
“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我們村設立了專款專用賬戶,還成立了村務監督小組,完善審批程序和監督機制,確保涉農惠民的每一筆資金使用公開透明。”大黑沖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說道。
鄉村振興領域政策多、項目多、資金多,容易招來“蠅貪蟻腐”,需要嚴抓紀律和作風。去年以來,通海縣紀檢監察機關把產業發展作為鄉村振興監督的重要內容,緊盯重點項目、重大資金、重要環節,督促各鄉鎮及鄉村振興、農業農村、交通、發改、水利等部門認真履行主體責任和監管責任,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項政策都落到實處,凝聚監督合力為產業振興賦能。
“我在合作社里入股了1000元,最后合作社保底給了3000元。”面對河西鎮紀委工作人員,清水河村民龍某高興地說。2023年,縣農業農村局投入財政銜接資金38.5萬元,以“合作社+基地+脫貧戶”的幫扶模式,讓脫貧人口在合作社入股種植天麻,為每戶脫貧戶(監測對象)增收3000元以上。
各鄉鎮(街道)紀(工)委發揮就近監督優勢,吹響監督“前哨”,通過參與重要決策、協助宣傳政策和現場監督等措施,及時發現和督促解決產業發展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同時,縣紀委監委干部包保聯系村(居)務監督委員會,不定期對各村(社區)鄉村振興項目的項目申報、驗收、公示等環節開展嵌入式監督。注重發揮群眾力量,通過詢問群眾和設立舉報電話,廣泛收集問題線索。
“從產業種植到市場需求、從政策出臺到措施落實、從項目規劃到資金使用,開展全鏈條、全方位監督,推動打通‘中梗阻’,遏制‘微腐敗’,為全縣鄉村振興提供保障。”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肖希 || 責任編輯 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