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近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比亞迪汽車展廳,消費者正在體驗一輛比亞迪電動汽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江西省永新縣工業開發區的某鋰電池生產車間內,工人在生產線上包裝出口非洲國家市場的消費類鋰電池產品。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繼今年2月對中國制造聯網汽車開展國家安全風險審查后,美國近日宣布在原有對華301關稅基礎上,對自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等中國產品進一步加征關稅。
一段時間以來,美國個別政客和媒體給中國新能源產業貼上所謂“產能過剩”標簽,頻頻炒作中國新能源“產業政策扭曲全球市場”“產能過剩導致不公平競爭”等。當前,全球新能源產業的供需現狀如何?中國新能源產業真的“產能過剩”嗎?美國炮制“產能過剩論”背后的真實動機又是什么?
把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多等同于“產能過剩”有悖常理常識
“什么是產能過剩?西方向亞洲的出口屬于產能過剩嗎?假如一個國家只為自己的市場進行生產,那么貿易從何談起?”瑞士《新蘇黎世報》近日刊發評論文章說。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看待產能問題應當秉持市場經濟原則和價值規律。如果各國僅以本國市場布置產能,國際貿易就無從談起。各國基于比較優勢參與國際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產業結構和產能規模,并通過“買全球、賣全球”的國際貿易共享專業化分工帶來的收益。這不僅提高了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也增進了各國人民福祉。在這種情況下,一國的產能超出了國內市場需求,是經濟全球化中根據比較優勢進行國際分工的自然現象,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表現之一,并不是所謂“產能過剩”。
“把中國新能源產品出口多等同于‘產能過剩’,既有悖常理與常識,與客觀事實也是嚴重不符的。”商務部政研室副主任丁維順說。
“氣候變化挑戰是全球性問題,供需匹配與調節需要從全球范圍、全局視角來看待,因為中國有出口就認為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論斷完全站不住腳。”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教授崔凡告訴記者,全球氣候變化危機形勢日益緊迫,能源轉型亟待進一步加速。從總的供需情況看,新能源產業的供給是不能滿足現有需求的。
綠色低碳是大勢所趨,新能源產能擴大主要源于全球綠色轉型需求的快速增長,特別是在超過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全球對新能源產能的需求遠遠大于產出。根據國際能源署測算,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需要達到約4500萬輛,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動力電池需求量將達3500吉瓦時,是2023年全球出貨量的4倍多,均遠超目前全球供給能力。
“考慮到技術更新,現有部分產能還可能退出,還需要新增大量先進產能才能滿足需求。”崔凡說。
近年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帶動相關產品出口加速增長。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新三樣”產品出口額首破萬億元大關,增長近30%。目前,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
“正是因為認識到新能源產業在未來具有巨大的需求和發展空間,而中國這些產業的競爭力以及市場份額又在近年來取得了迅速的提高。為了遏制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競爭力,以政治干預扶持其本國產業,一些西方政客提出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產能過剩’的偽命題,以此行貿易保護主義之實。”崔凡說。
從發起貿易戰、科技戰,到鼓噪“脫鉤斷鏈”“去風險”,再到構筑“小院高墻”、發布投資限制令,美方一再將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企圖不斷強化其壟斷優勢,阻礙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發展進步。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近日撰文指出,美國擔心在國際貿易中,自己越來越多的產品無法保持價值鏈高端地位。
“目前美國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加征關稅,采取的是先下游再上游、沿著產業鏈逐步擠壓的方式,意圖逐步削弱中國新能源產業競爭力,為本國謀求更有利競爭地位和市場優勢。”崔凡說。
美國針對新能源汽車等制定歧視性補貼政策,扭曲了公平競爭,嚴重擾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
中國新能源產品為何暢銷海內外?按某些美國政客和媒體的說辭,這靠的是“傾銷”和“補貼”,并渲染“中國產品出口威脅他國產業發展”的論調。
傾銷是指把產品以低于成本價向國外出口的做法。從比重來看,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數量占產量的比重僅為12.5%,明顯低于德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從價格看,中國新能源產品性價比高,比較優勢明顯,出口的新能源汽車價格低于當地同類車型,但仍高于其在國內售價。以歐洲市場為例,中國出口歐洲的新能源汽車價格雖低于歐洲本土同類車型,卻比國內售價高1到2倍,“傾銷”一說不攻自破。反觀美國,通過出臺《芯片與科學法案》《通脹削減法案》等法律,大搞排他性、歧視性補貼,直接干預市場資源配置。比如,《通脹削減法案》規定,對最終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提供每輛最多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崔凡告訴記者,《通脹削減法案》明確禁止受補貼企業使用中國成分,要求優先使用美國成分,這種進口替代補貼屬于世貿組織規定的禁止性補貼。這樣的補貼措施不僅會破壞多邊貿易體制,干擾國際貿易與投資,也是對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努力的傷害。
“另外,《芯片與科學法案》中的補貼措施有所謂‘護欄’條款,凡是到中國進行大規模投資或者與中國企業有所謂重大交易,受補貼的企業就需要退回補貼。這種對國際貿易與投資存在嚴重扭曲作用的歧視性補貼,我們也是堅決反對的。”崔凡說。
近日,中國就美國《通脹削減法案》及其實施細則中新能源汽車補貼等措施在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美方以“應對氣候變化”“低碳環保”為名,出臺《通脹削減法案》及其實施細則,以使用美國等特定地區產品作為補貼前提,針對新能源汽車等制定歧視性補貼政策,將中國等世貿組織成員產品排除在外,扭曲了公平競爭,嚴重擾亂了全球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和供應鏈,違反了世貿組織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等規則,中方堅決反對。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領域的優勢,是全球市場需求、技術創新、充分競爭的結果,絕非靠所謂“傾銷”“補貼”而來。
“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為什么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迅速?為什么有些發達國家應對氣候變化危機喊得響,但新能源產業乏善可陳,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反而一個接一個?”崔凡認為,中國發展新能源產業的決心堅定、規劃明確、政策穩定,較好發揮了市場和政府的作用,超前的產業布局、完備的產業體系、開放的市場環境、充分的市場競爭等才是中國新能源產業得以迅速成長的根本原因。相反,一國若是在制定產業政策時違背經濟規律,刻意通過“去風險”等方式擾亂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最終也將圍困自身。
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美國并非中國新能源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以電動汽車為例,面對美方的多重限制,2023年中國對美出口電動汽車的數量僅1萬多輛,今年一季度降至不足2000輛。在此背景下,進一步加征關稅的實際意義并不大。美國此舉是否還有其他意圖?
在美國大選年打出對華關稅牌,展現對華強硬,有利于爭取某些群體的選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刁大明認為,拜登近日宣布的關稅計劃儼然就是一件討好以汽車產業著稱的密歇根州等競選關鍵州選民的“定制產品”。
“美國政府阻礙物美價廉的商品進入美國,提高民眾生活成本,這樣的做法也難以獲得民眾認可。”有媒體評論指出,美國不擇手段打壓中國,解決不了自身存在的問題,反而會不斷給自己、給世界制造更多麻煩。
事實上,美國鼓噪“產能過剩”之類的話語陷阱是故技重施。20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汽車、半導體等產業崛起,美國認為自身利益受到威脅,于是遏制打壓相關日本企業。正如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教授丸川知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炒作中國產品“產能過剩”,是美國為實施貿易保護主義、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打壓他國的又一次表現。
“當前全球正面臨嚴峻的氣候問題,亟需‘零碳’新能源替代產品。而中國擁有先進技術和規模產業,中國生產的低成本清潔能源產品為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和優質的服務。”美國經濟學家斯蒂芬·羅奇指出,對中國這樣一個在生產“零碳”新能源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的國家采取貿易保護主義立場,是一個潛在的歷史性錯誤。
中國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進產能,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巨大貢獻。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5.1億千瓦,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效降低了全球清潔能源使用成本。
“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能源企業出海建廠,也在幫助當地完善產業鏈,提高新能源產品的生產能力。可以說,如果沒有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快速成長,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形勢將更為嚴峻。”崔凡說。
貿易保護主義違背經濟發展規律,阻礙全球綠色轉型。由關稅壁壘帶來的原材料、半成品、中間產品和終端產品加價,其負面影響將由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上的各國企業和消費者買單。
“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造成干擾,但只要我們應對得當,它終究抵擋不住綠色低碳發展的潮流,更阻擋不了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升級的步伐。”崔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