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時開放、特展亮相、展品上新……“博物館熱”持續升溫
博物館里過暑假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柴雅欣

7月17日“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舉行開幕儀式,7月1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圖為“圖坦卡蒙的時代”展區。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暑假期間,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到南京六朝博物館參觀游覽,學習歷史文化知識,豐富暑期生活。圖為近日,一位家長陪孩子在南京六朝博物館參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今年暑假,“博物館熱”持續升溫。面對旺盛的參觀需求,各地博物館采取延長開放時間等措施優化服務,并通過“博物館奇妙夜”、聯展巡展、特色展覽等豐富形式,提升觀眾觀展體驗。
博物館游何以成為暑期“頂流”?“博物館熱”呈現出哪些特點亮點?博物館如何更好發揮教育功能,真正成為一所大學校?
多地博物館延時開放、簡化入館手續,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之前早上8點30分開始工作,下午6點左右結束工作,最近則時常“加班”到晚上8點……在位于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講解員程靜和同事們開啟了忙碌的“夏令時”。
“一場講解大約2個小時,每位講解員每天要講3到4場,一天能走上兩萬多步。”程靜說,每場講解前,他們會先和游客簡單溝通,有針對性地確定講解重點,“讓游客們找到屬于自己的三星堆故事”。
瑰麗的古蜀文明吸引著來自各地的游客。“我們推出了暑期延時閉館服務,閉館時間從下午6點延長到晚上8點,延時票在下午5點放票,最大限度滿足游客參觀需求。”三星堆博物館景區管委會副主任魏清告訴記者,除常備的人工講解員外,博物館還增加了2300臺中英文自助導覽器、400臺MR虛擬混合現實導覽設備,以及微信語音導覽系統中的七種語言語音講解,為觀眾提供便捷多樣的講解服務。
不只是三星堆博物館,全國多地博物館都在暑期延長開放時間,舉辦一系列夜場活動,為夏季夜生活添上一抹文化亮色。
在國家自然博物館非洲區,一場神奇的“非洲狂歡”音樂會上演,孩子們身著定制服裝化身“馬賽人”,領略非洲音樂的魅力;在國家自然博物館廣場,融合自然科學與中華傳統技藝的非遺彩燈展閃耀亮相……8月1日至31日,國家自然博物館“博物館之夜”活動開啟。在一個月的活動時間里,除周二閉館外,該館在18時至21時開放夜場參觀,各類主題講解也會在“博物館之夜”舉辦。
在延長開放時間的基礎上,博物館還提供了更加多元、好玩的“打開方式”。暑假期間,上海45家博物館在周末晚間掀起“博物館奇妙夜”熱潮,不僅延長開放時間,還結合特展、互動體驗、文創市集、露天電影播放等多種形式,讓觀眾走進“特展+活動+文創+社交”的文化體驗新空間。
“延長博物館開放時間,不僅讓人文效益有了更多發揮空間,還有助于帶動夜間經濟的發展。博物館周邊的餐飲、住宿、交通等都將受益,形成新的消費熱點。”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研究所所長楊勁松說。
多地博物館還通過簡化入館手續等方式,提高觀眾參觀博物館便利化水平。7月12日,南京市博物總館發布公告,所屬各館取消參觀實名制預約,遵守每日和瞬時最大承載量要求,動態實時掌握客流情況,客流量接近最大承載量80%時,采取短時限流、分流等措施,提升觀眾參觀體驗。
國家文物局發布關于做好2024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經評估無需通過預約機制實現分流、錯峰的場館應取消預約。如確需預約的,應結合實際優化預約機制,加強精細化管理,盡可能簡化預約程序,并通過保留人工窗口、電話預約等方式,為中小學生、老年人、殘障人以及運用智能設備困難人群提供預約服務。
“博物館服務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根據客流量等實際情況取消預約制或優化預約方式,是提升游客參觀游覽體驗的有益探索,很好回應了文旅市場的需求。”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說。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雙向奔赴,文物展覽交流日益頻繁
南京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的都城,被譽為“六朝古都”。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長江路上的六朝博物館,是目前國內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遺址博物館。在博物館三樓,從一扇落地窗前眺望,黛瓦白墻枝影橫斜,傳統和現代盡收眼底,吸引了許多參觀者前來“打卡”。
對青少年來說,這里也是他們感受歷史文化的窗口。從2020年起,六朝博物館啟動了“小青蓮”志愿服務項目,邀請10至17歲青少年擔任文物講解員。每逢周末,小講解員們帶領游客穿梭在博物館各個角落,講述六朝往事。
一家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通過參觀引導、講解服務等,他們將藏品背后的歷史文化傳遞給更多人,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知識水平、溝通能力和社會責任感。”作為六朝博物館的籌建者之一,南京市博物總館副館長宋燕從事博物館工作已有35年。在她看來,博物館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功能,是廣大青少年探索歷史、感受文明、體驗文化的重要課堂。
暑期特色研學活動讓“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雙向奔赴。南京市博物總館各館策劃了“博物通古今 趣學大歷史——南京市博物館‘大歷史’暑假走讀營”“園林里的奇妙昆蟲”“烽火歲月——紅色主題藝術雕塑研學”“美麗古都·尋蹤金陵古建研學游”“‘重走勝利路’紅色地圖聯合打卡活動”等適合青少年參加的40余項特色社教研學活動。
宋燕告訴記者,這些年來,她和同事們不斷探索拓展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實現形式,引導青少年走進博物館學習、實踐、體驗,感知南京厚重歷史文化。“圍繞‘在博物館長大’這一主題,研學活動通過創新優化展覽、課程和服務,幫助青少年開闊眼界,也為促進博物館與學校教學、綜合實踐有機結合打開了新思路。”宋燕說。
隨著文物展覽交流日益頻繁,許多國外博物館的文物展覽在這個暑假亮相中國,觀眾不出國門就能欣賞到世界寶藏。
“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自7月19日正式向公眾開放以來,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的人氣持續攀升:20萬張“早鳥票”早早售罄,8月31日前的暑期預約也幾乎全滿。
這是中國官方博物館首次與埃及政府合作,全面揭秘古埃及文明及其最新考古發現的大展,也是迄今為止全球最大規模、亞洲最高等級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展覽匯集了492組788件古埃及文明不同時期的珍貴文物。社交媒體上,不少觀眾發帖直呼“不虛此行”,并寫下各種版本的觀展攻略。
“作為上海博物館‘對話世界’文物藝術大展系列第四展,‘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從歷史、學術和藝術價值的角度選擇了具有代表性的文物。”據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介紹,展覽中不乏圖坦卡蒙、阿蒙涅姆赫特三世以及拉美西斯二世等法老雕像,成套木乃伊棺,女王金飾以及薩卡拉地區新發現的彩繪木棺等重磅展品,超過95%的文物是首次來到亞洲。上海博物館還精選了十多件中國文物與埃及文物共同展出,展現兩大文明古國的文明互鑒、美美與共。
一器一物濃縮文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積蓄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作為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博物館是歷史文化記憶的寶庫,也是人們借以認識過去、把握今天、探索未來的場所。
國家文物局今年5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舉辦展覽4萬余個、教育活動38萬余場;全年新增備案博物館268家,全國備案博物館達到6833家。
“‘博物館熱’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博物館走進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文物、文化和旅游正在更深程度、更廣范圍、更高層次上融合發展。”戴斌說,我國類型豐富、主體多元、普惠均等的現代博物館體系基本形成,不同區域、層級、類型、屬性的博物館均衡化、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多樣的文化選擇。
戴斌認為,熱門博物館接待能力有限,各地中小博物館大有潛力可挖。一些小眾博物館以別具特色的展覽、相對舒適的參觀環境、新奇有趣的參觀體驗滿足了觀眾個性化的參觀需求,贏得了流量和口碑。
“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與金沙”展覽亮相北京大運河博物館,265件(套)古蜀文明代表文物帶領觀眾敲響古蜀之門;“錦繡西域 萬里同風——新疆絲路文化特展”近日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134件(套)精美展品講述蜀地和西域交流交融的歷史佳話……記者注意到,今年暑假,不少博物館的文物“走出家門”,成為溝通不同地域文化的“使者”。
“博物館打破地域限制,加強館際資源整合,通過聯合辦展、交流展覽、巡回展覽等形式,滿足了觀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也提高了博物館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戴斌說。
在講解員的娓娓道來中,人們聆聽悠久文明回響;在親子共學中,孩子和家長一同觸摸文化脈絡……“博物館熱”的表象之下,是公眾與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度交融。“越來越多人特別是青少年走進博物館,體現了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強烈需求,也助力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宋燕說。
一器一物濃縮文明,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精神,積蓄著生生不息的力量。新時代以來,數以萬計的館藏珍貴文物、重要出土文物得到搶救修復,一系列重大文物保護工程有序推進,革命文物階段性保護利用工程圓滿收官,為博物館事業厚植了發展土壤。各地博物館植根自身館藏資源,開發博物館文創,借助AI、VR等新技術手段讓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常逛常新”。
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這是我們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走進博物館正在成為社會新風尚。各地博物館還要在創新傳播方式、提升展覽品質上下功夫,讓更多人領略文化之美,這也是堅定文化自信、建設文化強國的應有之義。”戴斌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