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韓思寧 左翰嫡

7月31日,巴黎奧運會自由式小輪車女子公園賽決賽中,中國選手鄧雅文以92.60分的高分奪得金牌。圖為鄧雅文在比賽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巴黎奧運會攀巖男子速度賽比賽中,中國選手伍鵬獲得銀牌。圖為8月8日,中國選手伍鵬(右)與美國選手沃森在巴黎奧運會攀巖男子速度賽半決賽中。 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自由式小輪車女子公園賽金牌、男子多向飛碟銀牌、女子速度攀巖銀牌……巴黎奧運賽場上,中國體育代表團不僅在傳統優勢項目上繼續領先,還在許多新興項目、“小眾”項目和長期被外國運動員壟斷的項目中接連收獲驚喜,不斷創造歷史、打破壟斷,取得一個個新突破。
7月31日,巴黎奧運會自由式小輪車女子公園賽決賽中,中國選手鄧雅文以92.60分的高分奪得金牌,這也是中國體育首次在這個項目上拿到冠軍,創造了中國自由式小輪車的歷史。
小輪車運動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美國加利福尼亞州。2017年6月,國際奧委會全會通過自由式小輪車項目進入2020年東京奧運會,規定公園賽為奧運會自由式小輪車競賽項目,并設男子組、女子組各一枚金牌。比賽中,運動員要在60秒內飛躍各種拋臺、人墻等障礙物,并做出一系列技巧動作,如轉把、轉體、空翻、神龍擺尾等難度動作,裁判根據騎行的難度、高度、連貫性、原創性、場地使用率以及創造力等11個維度來評判運動員的整體分數。中國自由式小輪車隊領隊熊鑫表示:“小輪車項目能夠充分展現個人的創意和風格,深受年輕人的喜愛,觀賞性極強。”
該項目在我國起步較晚,東京奧運會上,中國隊沒能獲得參賽名額。“2018年自由式小輪車國家隊成立,剛開始時,大家一度連這個項目比什么、怎么比都搞不清,同時還伴隨著很多傷病。”熊鑫說,7年間,尤其進入巴黎周期,中國自由式小輪車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并在決賽中勇奪金牌。在他看來,正是有國家的堅定支持、新型舉國體制的保障和全體人員的辛勤付出,才造就了中國自由式小輪車的突破與成就。
“在國家體育總局謀劃制定的自由式小輪車發展愿景下,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與地方政府簽署共建協議,打造中國自由式小輪車國家隊,為運動員們提供必備的成長條件。”熊鑫表示,在此基礎上,中國自行車運動協會充分發揮“1+N”作用,將各省市體育局、高校、愛好自由式小輪車的專業社會力量納入國家隊備戰體系,發揮各自優勢,共同推動我國國家隊向著世界自由式小輪車強隊穩步邁進。
取得歷史性突破成績,隊伍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作風建設是基礎和前提。談及隊伍建設,熊鑫和國家飛碟射擊隊領隊肖昊鵬都強調黨建的引領作用。
本屆奧運會上,國家飛碟射擊隊成績斐然:齊迎闖入男子多向飛碟決賽并斬獲銀牌,成為首位獲得奧運飛碟項目銀牌的中國男運動員,實現歷史性突破;江伊婷/呂健林在飛碟雙向混合團體賽中將銅牌收入囊中,助力射擊項目完美收官。
“多向、雙向隊整合備戰以來,我們抓住隊伍中黨員數量多的特點,強化黨建引領,堅持每周一舉行升旗儀式、每月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去年年底的冬訓前,我們還專門安排了為期8天的軍訓,促使運動員不斷堅定為國而戰、敢打敢拼的信念。”肖昊鵬告訴記者。
正是在這次軍訓中,齊迎的意志品質得到了進一步錘煉:“時刻以軍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在訓練和比賽中發揚軍人不怕苦、不怕累,敢于斗爭、敢于犧牲的作風。”
“我們是一支新兵隊伍,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要在建隊之初就落到實處,不是僅靠嘴上說說,而是要采取扎實的舉措,以黨性覺悟的提升帶動訓練積極性的提高。”熊鑫告訴記者,自由式小輪車國家隊把開展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貫穿始終,向隊員們講述革命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感人故事,激勵他們在訓練遇到瓶頸時不畏艱險、堅定信念。“我們還與隊員重溫革命傳統,激勵他們為了國家榮譽頑強拼搏。出戰決賽的另一名中國選手孫佳琪,雖然在決賽中摔倒,輪胎出現了問題,但她寧愿冒著受傷風險也堅持要完成自己的高難度動作,決不輕易認輸。”
熊鑫告訴記者:“我們的目標很清晰,就是打造一支能征善戰、作風優良的國家隊。”肖昊鵬則表示:“在巴黎周期的比賽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畫面:某省教練除了關注本省的運動員,也很關注其他省份運動員的狀態和發揮。這說明整個隊伍真正做到了團結協作、目標一致。”
面對奧運會新興項目,沒有可借鑒的經驗,迅速摸索到一條適合中國的發展路徑至關重要。“中國化”,是熊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
在巴黎周期,中國自由式小輪車國家隊聘請了東京奧運會自由式小輪車男子項目銀牌選手丹尼爾擔任教練。“他能帶來最新的國際訓練理念和方法,聘任后,我們與他做了大量溝通交流,讓他了解我國的相關制度、文化傳統等內容,迅速適應我們的訓練模式,并與自己的執教經驗充分融合。”熊鑫認為,對一個新興項目而言,僅憑國內教練的一腔熱血或者國外先進的訓練模式,都不能使其在中國真正落地,只有兩者充分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點的訓練模式,才能取得預期效果。“丹尼爾與我們磨合得很好,隊員們很認可他、信賴他,而他帶來的中國化執教模式,也為中國自由式小輪車國家隊迅速發展提供重要幫助。”
國家飛碟射擊隊也在這個周期更多“走出去”開展外賽外訓,一方面通過實戰鍛煉隊員,另一方面學習美國、意大利等飛碟強手的先進訓練理念和技術。“我們曾經跟飛碟雙向世界冠軍安東尼一起訓練切磋,后來他還到國內指導過隊伍的練習。”國家飛碟射擊隊教練王曉說。
與高手加強交流,隊伍收獲的是技術細節上的提升。“以往我們不怎么重視槍支的上肩速度,但通過錄像分析對比,發現外國運動員的上肩速度一般在0.28秒以下,而我們的隊員卻都在0.30秒以上。別小看這零點零幾秒的差距,在快速的打靶過程中,它能使運動員在擊發位置相同的情況下提升吻合靶的速度,爭取到更高的成功率。此后,我們專門開展了針對性的訓練,補齊短板。”王曉告訴記者。
此外,國家飛碟射擊隊還在外訓中推進標準化建設,“每一名運動員根據個人特點,建立自己的核心技術動作平臺,固定槍的距離、眼睛的位置等參數,從而減少在比賽中的能耗比。”王曉說,“通過外賽外訓,把國外一些前沿的理念吸收進來,結合我們自己好的經驗、好的體系,不斷地完善技術動作,提升認知水平。運動員思路上清晰了,就能在比賽中更好應用技巧。”
備戰過程中,從難、從嚴、從實戰出發,堅持大運動量訓練,是國家飛碟射擊隊的訓練原則。王曉告訴記者,每名隊員平均一天要打300發子彈,上負荷的時候,最多能打到500發。
科技手段的引入,讓隊伍能夠在保證訓練“量”的同時提升訓練的“質”。“這個周期,我們對科研特別重視,并注重與項目特點相結合,比如腦電技術,可以監測運動員的疲勞值,方便教練精準制定訓練計劃,既不會過度訓練,也不會訓練不足;再比如視覺訓練儀器,可以分區檢測運動員大腦6個區的情況,通過給出分值反映注意力集中程度。”肖昊鵬介紹,“此外,營養、康復、心理疏導等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得到了強化,形成了一個強大的保障系統。”
科技助力極限突破的生動實踐,在中國攀巖隊這些年的備戰訓練里也體現得淋漓盡致。8月7日,在勒布爾歇運動攀巖館舉行的巴黎奧運會女子速度攀巖決賽中,中國選手鄧麗娟以6秒18的個人最好成績拿下一枚銀牌,為中國攀巖隊取得歷史性突破。據了解,速度項目的攀巖墻是全球統一、男女通用的:15米高、5度傾斜角、并列兩條3米寬的賽道、20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的大手點,以及11個完全相同的小腳點。這就意味著,運動員的攀爬過程可以是固定的一套動作,并且可反復打磨、精進技術細節,以達到更快的效果。
中國攀巖隊科研負責人袁國慶介紹,速度攀巖與任何傳統速度項目都有所不同,速度攀巖賽道的巖點分布不均勻,選手的每個動作都不一樣,上升軌跡也不在一條直線上,因此需要適應項目特點的新方法。在巴黎周期,中國攀巖隊研發出了適合自己的影像學技術診斷系統,從硬件裝備到算法搭建均完全自研。基于系統收集的高精度攀爬影像,可以進行動作拆解,分析其合理性,同時尋找可以優化的細節。“現在運動員要改動作,基本都要參考這套系統的結論。”袁國慶說。
除了科技輔助外,取得突破的根本還在于運動員們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被問起近些年攀巖成績快速增長的秘訣,鄧麗娟說,就是苦練。用小車輪實現大夢想的鄧雅文,項目訓練時每天與摔倒相伴,剛開始訓練時幾乎每天都會被嚇哭。還有來自四川涼山的沖浪運動員楊思琪,在長期太陽暴曬和海水腐蝕下形成了黝黑的皮膚和一頭黃發。作為首位參加奧運會的中國沖浪運動員,她在穿越一朵朵浪花中創造了中國奧運沖浪項目的最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