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
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陳昊

內蒙古自治區霍林郭勒市地處我國東北地區,曾以“煤電鋁之城”聞名全國。進入新發展階段,霍林郭勒市緊盯“雙碳”目標,加快能源結構轉型升級步伐,推動鋁產業綠色化、集群化、高端化發展,帶動城市由“煤電鋁之城”向“綠電鋁之城”進階。圖為近日拍攝的該市的一處風電場。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8月29日,《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發布。白皮書全面回顧十年來中國能源轉型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指出,我國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綠色低碳,堅持立足國情、先立后破,堅持創新引領、開放合作,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適應時代要求的能源轉型之路。
立足國情先立后破,穩步推進傳統能源轉型升級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推動能源消費革命、能源供給革命、能源技術革命、能源體制革命和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為新時代能源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但人均用能水平不高,工業化、城鎮化尚未完成,未來一段時間能源需求仍將增長;產業結構偏重、能源結構偏煤,資源環境約束長期存在。”白皮書正文第一部分開宗明義,強調要立足國情,發揮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作用,有效應對能源安全風險挑戰。
在位于山東省的大唐魯北發電公司,兩臺不久前剛完成改造的機組火力全開,距離機組不遠處,一個個儲能電池組整齊排列,為電廠提供調峰、調頻、調壓等輔助功能。
“就在前兩年,公司持續出現巨額虧損,生產經營舉步維艱,發展一度陷入停滯。”大唐魯北總經理張峰告訴記者,自2021年底以來,公司錨定轉型升級持續發力,通過推進機組節能降碳改造、靈活性改造、供熱改造“三改聯動”,發展新型儲能系統等措施,成功實現扭虧為盈。
以占比不到五成的裝機,生產了約六成的電量,支撐了超七成的高峰負荷需求——我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煤電在相當長時期內,仍將承擔保障能源電力安全的重要作用。十年來,我國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大力發展新能源的同時,發揮好傳統能源支撐和兜底保障作用,推動新能源和傳統能源協同發展。
以煤電機組“三改聯動”為例,“十四五”以來,全國累計完成了煤電機組“三改聯動”規模超過7.4億千瓦。截至2023年底,95%以上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50%以上煤電機組具備深度調峰能力,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
“風電、光伏發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的特點。一方面需要保持合理的煤電體量,確保無風無光時的電力供應;另一方面,在風電光伏發電高峰期間需要煤電壓低發電出力,為風光發電讓路,從而實現先立后破、有序替代。”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認為,大力推動煤電“三改聯動”,不僅能促進煤電行業實現清潔高效、靈活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還可以支撐新能源大規模開發和整個電力系統低碳轉型。
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3年,中國以年均3.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1%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1%,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初步測算,扣除原料用能和非化石能源消費量后,“十四五”前3年,全國能耗強度累計降低約7.3%,在保障高質量發展用能需求的同時,節約化石能源消耗約3.4億噸標準煤、少排放二氧化碳約9億噸。
“觀察中國經濟發展情況既要看經濟增長之‘量’,也要看轉型之‘效’、發展之‘質’。”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陳詩一表示,能耗強度下降,意味著能源利用效率提升,意味著高耗能行業技術水平上升、碳排放水平降低,也意味著中國能以更少的能源資源消耗創造更好的經濟社會效益。
以綠色低碳為導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不久前,全球最大的綠色氫氨項目——內蒙古赤峰綠色氫氨項目順利生產出第一罐液氨。該項目使用上游風光電廠提供的綠色電力,實現100%綠電制氫。
“風光制綠氫綠氨用途十分廣泛,不僅可助力交通、冶金、化工等行業減碳脫碳,還可以作為綠色燃料發電。”赤峰市能源局局長王偉東介紹,目前該市已投資349億元推動實施7個綠氫生產供應與消納重點項目,涵蓋風光制氫、綠氫制綠氨、綠氫制綠醇、綠氫交通等生產、供應與利用工程,為高質量發展插上“綠色之翼”。
綠色是生態文明的底色。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關鍵在于推動非化石能源替代,尤其是風電、太陽能發電等可再生能源替代。
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全球最大、發展速度全球最快;水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在建核電裝機規模均穩居世界第一……截至今年6月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16.53億千瓦,約占我國發電總裝機的53.8%,風電光伏發電合計裝機達到11.8億千瓦,已超過煤電裝機。
能源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十年來,我國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發展道路,著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清潔可靠的用能保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從過去濃煙滾滾的化工廠,到如今草木蔥蘢的城市“綠肺”,自2020年開園以來,北京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已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綠色發展的標志性項目,并在前不久入選國家能源局公布的首批23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典型案例名單。
“作為綠色發展的典范,城市綠心產生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影響力。”據介紹,城市綠心內,既有光伏、地源熱泵、蓄能、綠電,也有綠色建筑、充電樁、生態修復和智慧管理等。以2023年為例,城市綠心使用綠電180萬千瓦時,供冷供熱以地源熱泵為主,區域內光伏發電全部消納,再加上區域林木碳匯的抵消,全年碳排放量僅約1694噸,相當于同等規模住宅碳排放的八分之一,已實現“近零碳”運行。
“中國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深入轉變發展方式。”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說,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擁有較為完整的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鏈供應鏈,通過實施光伏領跑者基地、新能源大基地開發等措施,推動新技術示范應用、技術和產品也快速迭代升級。截至2023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約占全球的40%,過去十年年度新增裝機在全球占比均在40%以上,2023年超過一半,為全球綠色發展持續提供動力。
推廣綠色節能建筑、全方位構建清潔高效的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節約型公共機構……正如白皮書所顯示,十年來,中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方式轉型,著力轉變對能源資源的路徑依賴,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深化能源體制機制改革,為能源轉型營造良好發展環境
能源轉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通過推進改革、完善政策、法治保障等多種措施,我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為能源轉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在廣東電力交易中心,每天中午是電力現貨交易最繁忙的時間,買賣雙方都要在這個時間段進行報價完成交易。賣方是火電、新能源等發電企業,買方則是售電公司及工商業等用戶。
近年來,隨著我國電力系統的快速建設,能源電力發展格局和市場環境發生深刻變化。傳統以電量競爭為主的市場機制,無法準確體現電力市場各經營主體為系統提供的電能量價值、容量價值、安全價值、綠色價值,不利于保障新型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也難以平衡多元經營主體利益。
2017年8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發文,選擇南方、蒙西、浙江、山西、山東、福建、四川、甘肅8個地區作為第一批試點,正式啟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經過多年試點運行,各地電力現貨市場通過選定適宜市場模式、設置合理市場價格限值、建立容量補償機制、制定分時電價傳導機制等做法,實現了市場環境下電力安全保供。
今年7月1日,《電力市場運行基本規則》正式施行,其中一項重點就是解決各地電力市場建設中存在的規則不統一、地方保護、省間壁壘等問題。
“我們基于當前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實際情況和需要,組織開展了此次修訂工作。”國家能源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規則》充分考慮新型電力系統發展的新形勢,對新型經營主體進行了定義,對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容量交易等進行了明確,著力構建適應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傳統電源提供可靠電力支撐、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的電力市場體系架構。
通過加快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打通市場“梗阻”,日漸靈活的電力市場化機制,正推動激勵著市場高效暢通運行。目前我國發電和售電環節全面引入市場競爭,配電環節引入社會資本投資,綜合能源服務商、虛擬電廠、新型儲能企業等新型主體蓬勃發展。民營企業成為新能源產業的主要力量,中國風電整機制造企業中民營企業約占60%,光伏設備制造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
有序放開競爭性環節價格,不斷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逐漸建立油氣競爭性環節價格由市場形成的機制,推進電力競爭性環節價格全面市場化;有序推進銷售電價改革,取消工商業目錄電價,全面推行新版分時電價政策;完善資源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以價格杠桿撬動市場供給,以價格機制助力綠色發展,以價格改革促進結構調整……經過探索創新,目前我國能源改革“四梁八柱”的主體框架已基本確立,能源改革和法治建設協同推進,覆蓋戰略、規劃、政策、標準、監管、服務的能源治理機制基本形成。
加快能源轉型科技創新,久久為功走好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不久前,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全球單罐容量最大的LNG儲罐群——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項目6座27萬立方米LNG儲罐全部建設完工,標志著我國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全面建成。
“27萬立方米LNG儲罐被大家形象地稱之為‘能源糧倉’,能存儲1.69億立方米天然氣,可供大約2200萬人口2個月的生活用氣。”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技術研發中心總體設計部經理揚帆告訴記者,在項目研發中,共形成復雜多場耦合結構抗震關鍵技術、大跨度薄殼結構穩定性分析技術等12項技術成果填補國內空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科技創新是加快能源轉型、發展能源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隨著全球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快速推進,“技術就是資源”的趨勢愈加明顯。十年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圍繞鞏固延伸優勢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培育未來產業,推進能源產業鏈創新鏈協同發展,不斷提升能源含“新”量——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強化能源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實行能源領域重大科技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制度,完善能源技術裝備首臺(套)支持政策,支持創新型企業成長為創新發源地。
提升傳統能源清潔高效利用水平。煤電行業推廣應用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深度調峰技術等,環保和能效指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油氣領域二氧化碳驅油、水平鉆井和頁巖氣開發等先進油氣勘探開采技術實現產業化應用,深海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取得顯著進步。
培育能源新業態新模式。構建源網荷儲高度融合、協同互動的供給新形態,因地制宜建設智能微電網,推進虛擬電廠建設,推廣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地熱、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儲能、余熱利用等綜合能源服務新模式,提高能源綜合利用效率。
日前,《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印發,對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作出系統謀劃和總體部署,明確提出到2030年,重點領域綠色轉型取得積極進展;到2035年,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經濟社會發展全面進入綠色低碳軌道,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回首十年,中國堅定不移走綠色低碳的能源轉型之路,取得了顯著成效。展望未來,沿著既定目標,中國將繼續立足于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體系,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強的能源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