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本指手藝工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理念,即對生產的每道工序和產品的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工匠精神”,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了根本遵循。
2016年1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引導企業形成自己獨有的比較優勢,發揚“工匠精神”,加強品牌建設,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增強產品競爭力。振興實體經濟是經濟結構轉型的必經之路,關系著我國國民經濟命脈,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力量。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要正確認識實體經濟與工匠精神的辯證關系,振興實體經濟的核心精神驅動力在于工匠精神,弘揚工匠精神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在于振興實體經濟。在振興實體經濟過程中要加強思想文化建設,深刻領悟工匠精神的本質與內涵,通過培育與弘揚精益求精的“匠人”理念進而將工匠精神打造成當代中國的一種新型文化軟實力,為振興實體經濟凝聚精神動力。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國民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是創新的主戰場,是保持國家競爭實力和創新活力的重要源泉,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工匠精神作為中國制造品質革命之魂,是提高產品質量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精神力量。落實制造強國戰略,要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把中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制造業發展的制造強國的目標,就必須不斷傳承、發展和弘揚工匠精神,培養更多的大國工匠。
2019年9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技能選手在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取得佳績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在全社會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勵廣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青年是工匠精神的繼承者與發揚者,青年對知識技能的熱愛將全面推動全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價值認同。工匠精神只有在青年心中筑牢根基,才能不斷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生根發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中綻放絢麗之花。當前,我國技術型人才存在缺口,要重視技能人才培養,實施好職業技能提升行動,緊扣需求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辦好技工院校,完善技術工人職業發展機制和政策,使更多社會需要的技能人才、大國工匠不斷涌現。廣大青年要積極學習職業知識技能,以大國工匠為人生目標,才能將自身理想與社會需要結合到一起,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
2020年1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強調,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是鼓舞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風雨無阻、勇敢前進的強大精神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交匯,國際產業分工格局正在重塑。建設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培育新時期的工匠精神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工匠精神是工業精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工人自我完善,推進深化企業結構改革,加快國家經濟結構轉型的核心精神驅動力。其獨特價值對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社會而言顯得尤為重要。只有不斷弘揚和培育工匠精神,才能確保經濟平穩發展,鞏固我國經濟新發展格局,成就中華民族復興偉業。
2022年4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的賀信中強調,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適應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需要,勤學苦練、深入鉆研,勇于創新、敢為人先,不斷提高技術技能水平,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面向未來,要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占據領先地位,率先實現產業變革,就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培育創新型技術人才作為國家發展新階段的重要任務,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以工匠精神為指引,立足本職崗位誠實勞動,刻苦充實專業知識技能,不斷錘煉自身技術本領,提升創新創造能力,快速適應新時代產業變革和創新創造的新要求,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助推高質量發展,以高質量創新創造加快制造強國步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3年7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參觀三星堆博物館新館時強調,文物保護修復是一項長期任務,要加大國家支持力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發揚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來,久久為功,做出更大成績。工匠精神并不只局限于制造業,在藝術行業、教育行業均具有重大意義。各行業亟待培育一批新時代“工匠型人才”。文物保護修復工作具有“專”和“精”的突出特點,對于民族精神文化傳承具有特殊意義。在文物保護修復過程中,文物修復專業人才能夠在嚴謹細致的實操過程中感受到中華5000多年文化魅力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對于提升業務能力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積極意義。社會各界要高度重視“工匠型人才”,積極學習、弘揚、培育工匠精神的精神內涵。當代“工匠型人才”要守“匠心”、習“匠術”、明“匠德”,以大國工匠為目標,在追求自身價值中加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