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原指使機械做功的各種作用力,常常用來比喻推動工作、事業前進和發展的力量,“內生動力”強調這一力量來自事物本身、由內而發。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變化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事物內部,內因決定了事物發展的方向與趨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項工作中提出了增強內生動力的明確要求。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有助于我們準確理解和把握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各項要求,不斷增強奮進新征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2021年2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強調,堅持調動廣大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發脫貧內生動力。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貧困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堅持扶貧和扶志、扶智相結合,正確處理外部幫扶和貧困群眾自身努力的關系,培育貧困群眾依靠自力更生實現脫貧致富意識,培養貧困群眾發展生產和務工經商技能,組織、引導、支持貧困群眾用自己辛勤勞動實現脫貧致富,打贏了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
2015年12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保住綠水青山要抓源頭,形成內生動力機制。2023年7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是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的責任,也需要企業、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無論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變革,還是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重塑,都離不開社會各方主體的內在認同和主動參與。
2019年7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和國家機關黨的建設工作會議上談到理論學習時指出,中央和國家機關任重事繁,只靠上班時間集中學習是很不夠的,必須強化學習自覺,增強學習內生動力,利用業余時間刻苦學習。銖積寸累,日就月將,才能水到渠成、融會貫通。我們要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在真學真信真用、學懂弄通做實上下功夫,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從根本上解決理論學習走形式裝樣子、一知半解、學用脫節等問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自覺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各項工作。
2019年9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各民族之所以團結融合,多元之所以聚為一體,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源自中華民族追求團結統一的內生動力。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民族團結是我國發展的巨大優勢。世界上因民族關系不和諧而導致國家分裂、社會動蕩、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確立了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的確立,民族團結的維護和發展,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轉化為國家繁榮發展的巨大動力。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這是新形勢新條件下對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是新時代新征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采取的重大舉措。國內大循環是新發展格局的主體,對于形成內生發展動力、掌握發展主動權意義重大。近年來,經過各方面共同努力,暢通國內大循環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也要看到,國內大循環還存在不少堵點、卡點、斷點。化解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難題,既要著力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推動供需兩端同時發力、協調配合,又要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深化改革,健全區域戰略統籌、市場一體化發展等機制,還要持續推動科技創新、制度創新,突破供給約束的卡點、脆弱點,進一步暢通國民經濟循環。
2023年5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雄安新區主持召開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雄安新區建設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相結合,項目和政策兩手抓,通過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增強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的內生動力。設立河北雄安新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目前,雄安新區已進入大規模建設與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階段,工作重心已轉向高質量建設、高水平管理、高質量疏解發展并舉。在雄安新區建設中,一方面,要積極構建有效市場,堅持市場化、開放式理念,遵循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打造制度交易成本低、生活環境優、服務保障好的產業發展生態,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另一方面,聚力建設有為政府,優化健全領導體制和管理機制,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研究出臺一攬子特殊支持政策,更好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戰略規劃、政策制定、環境營造、公共服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人心向往、要素匯聚、合力共建、共同發展的生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