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各地加強非遺保護傳承,賡續歷史文脈,譜寫時代華章。
圖為近日,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鎮小寨村舉辦紅瑤服飾制作技藝展示活動,把傳統民俗、非遺技藝等融入旅游項目設計中,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各族自治縣紀委監委 黃顯泉 攝)
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屯堡儺雕傳承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現如今,項鏈、書簽、筆筒等文創產品為儺雕煥發新活力,讓儺雕走近大眾,貼近生活。圖為儺雕傳承人在雕刻地戲面具。(貴州省安順市西秀區紀委監委供 張爭鳴 攝)
十指春風,一繡千年。圖為祿勸縣轉龍鎮工作人員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向網友們解說省級非遺祿勸彝族刺繡的歷史,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彝繡、喜歡彝繡。(云南省昆明市祿勸縣紀委監委供 王敏攝)
重慶市巴南區積極開展非遺進基層、進鄉村、進校園等文博展覽和文藝培訓活動,讓非遺“從民間來,到民間去”。圖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魚洞亂針繡傳承人指導學員學習刺繡。(重慶市巴南區紀委監委供 劉麗 攝)
黑龍江省同江市注重培養赫哲族非遺傳承人,依托非遺傳習所、非遺傳承基地,組建傳承人隊伍,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發展。圖為街津口赫哲族鄉群眾正在激情演繹曲藝說書伊瑪堪。(黑龍江省佳木斯市同江市紀委監委報 王詩華 攝)
安徽省涇縣孤峰油布傘以毛竹為骨、棉布為面、施以桐油,精致牢固中滲透著古樸懷舊。圖為該縣非遺油布傘制作技藝傳承人鄭國民將詩情畫意與手繪、刺繡融合,打造油布傘工藝品。(安徽省涇縣紀委監委供 鄭國民 攝)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周振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