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政以德”語出《論語·為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意思是說當政者以德行來治理國家就像北極星一樣安居其所,其他星辰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為政以德”蘊含了中國傳統政治文明中深沉的精神追求,體現了道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主導價值作用,彰顯了政德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為政以德”,深入學習這些重要論述,對于提升領導干部政德素養、弘揚優秀傳統政德文化、促進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深遠意義。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強調,中華民族是重視道德、崇尚修德的民族,歷來強調“道德當身,故不以物惑”,“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特別崇尚道德、敬畏道德。“為政以德”的思想淵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春秋時期就有“敬德保民”的思想。如《尚書》中提到“用康保民”“明德慎罰”等,都是這一思想的體現。《左傳》記載:“德,國家之基也”,即把良好的道德作為國家發展的根基。《論語》提出“為政以德”,不僅明確指出了施行仁政德治對政治生活的決定性作用,還強調了為政者要發揮好道德引領作用。這對我國幾千年治國理政傳統產生了巨大影響。
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回望我們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會發現“為政以德”思想在歷朝歷代治國理政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從政者只有具備了高尚的道德,才能夠完成治國安邦的政治目標。政德關乎民心向背、政權興衰。我們要善于從歷史中總結成敗教訓、得失經驗,讓“為政以德”的政治智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發揚光大。
2016年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六次全會上強調,中華民族歷來都有珍惜名節、注重操守、干凈為官的傳統,歷來都講“為政以德”、“守土有責”,領導干部要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遵紀守法的模范,同時要堅持原則、敢抓敢管。“為政以德”對為政者提出道德標準,要求以民眾作為治國理政的出發點。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黨員干部在工作中要真心實意地從心理上走近群眾、從感情上熱情服務群眾、從行動上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貫徹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只有植根本國、本民族歷史文化沃土,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才能根深葉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的契合性,主要體現在思想內容方面。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千百年來,“為政以德”與“民為邦本”“民為貴”“厚民生”等民本思想在我國代代相傳。馬克思主義人民立場為“為政以德”等民本思想注入時代活力,中國共產黨將其成功地創造性轉化為“為人民服務”“人民至上”的具體實踐。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條,而是方法。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用馬克思主義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古老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底蘊同時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使馬克思主義真理之樹在中國根深葉茂,這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規律性認識和成功法寶。
2023年6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并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中華文明五千多年來,雖歷經波折但能自我修復,賡續至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民為邦本、為政以德,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元素之一,也是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珍貴思想資源。中國古代先賢在總結天地大道運行規律與歷代王朝興亡演替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傳統治理實踐的深入理性思考,提出“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其本質是以“治官”實現“為民”,將“民為邦本”作為治國理政的核心理念,形成一整套政治理念和政治傳統,對中國傳統治理思想產生積極影響。新時代新征程,傳承弘揚“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要以更強的歷史主動做好“第二個結合”,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煥發出嶄新面貌,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為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力量。(張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