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吳晶 李靈娜
近年來,貴州省從江縣不斷加強交通建設投資力度,深藏在深山里的農特產品依托便捷交通走出深山、走向市場,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圖為位于從江縣洛香鎮上皮林村的黎從高速公路高架橋。
近年來,四川省廣元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積極開展河道水生態修復,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城市發展帶來的生態福祉。圖為近日,市民在位于廣元市內的濱江路步行棧道游覽觀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6月2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其中要貫徹的一條原則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全面深化改革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如何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記者采訪了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宋友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李志勇。
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
記者:黨的十八大以來,哪些關于以人民為中心的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和制度創新成果讓你印象深刻?
李志勇:“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義;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動力。”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明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邏輯起點和價值旨歸。第一,為誰改?為了人民而改革。“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第二,靠誰改?依靠人民而改革。“人民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無不來自于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第三,怎么改?“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第四,怎么評判?“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的判斷標準是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
宋友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把14億多中國人民凝聚成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從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到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人民享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
記者: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
宋友文:全面深化改革要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所要回答的核心問題是為什么人的問題。“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裝在心里,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到“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方針政策和作出決斷的出發點和歸宿”“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再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人民立場一以貫之、堅定不移。
李志勇: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要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推進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唯有如此改革才能大有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全面深化改革,要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就業、教育、收入分配、醫藥衛生、社會保障、養老托幼、公共文化、基層治理等改革,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始終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得到最廣大人民的衷心擁護。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記者:進入新時代,圍繞堅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我們有哪些好做法好經驗?
宋友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審視我們各方面體制機制和政策規定,哪里有不符合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哪里就需要改革;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問題突出,哪個領域哪個環節就是改革的重點。”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需要層面來看,我國長期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的狀況,發生根本性改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發展層面來看,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為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要求,要著力化解制約因素,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李志勇:一是把創造人民美好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改革開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推進共同富裕,不斷擴大人民民主,推動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二是善于從群眾關注的焦點、百姓生活的難點中尋找改革切入點。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改、馬上改;對事關戰略全局、事關長遠發展、事關人民福祉的緊要問題,科學統籌、優先解決。三是善于抓住社會主要矛盾。緊緊圍繞人民需要的變化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科學分析形勢,提出適應經濟新常態、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發展新質生產力等一系列戰略決策,積極推進改革,把為人民謀幸福落到實處。
記者:新時代新征程,如何充分體現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李志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一切執政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治理活動,都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拜人民為師,把政治智慧的增長、治國理政本領的增強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創造性實踐之中,使各方面提出的真知灼見都能運用于治國理政。”
改革任務越繁重,越要依靠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遇到關系復雜、難以權衡的利益問題,需要廣泛聽取人民群眾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推進改革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來,同人民一道把改革推向前進。只有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才能不斷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凝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宋友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說是廣大人民群眾自己的實踐,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經驗,反映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代表社會進步的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改革開放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
新時代新征程,必須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及時發現、總結、概括人民群眾創造出來的新鮮經驗,使之上升為理論和政策,動員指導人民開展新的實踐,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推進改革,要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協調,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在全社會形成改革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記者:如何做到改革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李志勇:改革為了人民,要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落腳點,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改革依靠人民,要緊緊依靠人民推動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群眾在實踐活動中所表達的意愿、所創造的經驗、所擁有的權利、所發揮的作用,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不斷激發廣大群眾參與改革開放的積極性、創造性,激發發展動力和社會活力,使改革開放始終具有不竭的動力。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要著力維護社會公平。通過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建設保障社會公平的各項制度機制。
宋友文: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要時刻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待,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既通過提出并貫徹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帶領人民前進,又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激勵人民更加自覺地投身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
記者:展望未來,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宋友文:抓改革、促發展,歸根到底就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一是從人民的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的同時,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舉措,多辦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實事,使改革能夠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走好新時代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把尊重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黨治國理政全部工作之中,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三是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深化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充分釋放全社會創造潛能,鼓勵各方面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創新、創造。
李志勇: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無論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從人民利益出發謀劃改革思路、制定改革舉措,做到精準發力、協同發力、持續發力。一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物質保障。二是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政治保障。三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筑牢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的文化根基。四是深化社會體制改革,推動社會全面進步,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社會保障。五是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創造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