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方法論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方法,是一種符合實際的科學治理方法。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脫貧攻堅、新型城鎮化、“三農”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生態文明建設、新質生產力等發表重要講話,明確闡發了諸多方面的“因地制宜”。深入學習領會這些重要論述,對于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堅持運用辯證思維和系統觀念,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強調,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完善規劃、找準突破口。2017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脫貧攻堅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重大戰略決策,旨在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使命。通過實施脫貧攻堅戰略,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我們黨緊密結合中國實際情況,以務實的舉措和創新的方法,歷史性地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的絕對貧困問題,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為國家的穩定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013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強調,城鎮化受自然條件制約,受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制約,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2016年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指示,鼓勵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膽創新,積極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促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持續健康發展。新型城鎮化“新”在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統籌新型城鎮化建設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必由之路,也是釋放我國巨大內需潛力和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動能所在,更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器。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后期階段,城鎮化率仍有提升空間。要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發展理念,統籌各地區城鎮化發展水平,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潛力地區城鎮化水平提升、現代化都市圈培育、城市更新和安全韌性提升等重點領域,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通過穩步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和水平,不斷完善和健全新型城鎮化體制機制,高質量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城鄉融合發展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2019年7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堅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把產業發展落到促進農民增收上來。2021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新時代新征程,在立足我國國情農情、尊重農民訴求的基礎上,加強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確保優質要素投入糧食生產,不斷調動農民種糧和政府抓糧積極性,牢牢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穩步推進農村改革發展,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通過不斷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教學管理等方面有統一要求,但具體落實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結合實際把統一性要求落實好,鼓勵探索不同方法和路徑。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基性課程,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要堅持問題導向,瞄準需求精準供給,遵循青少年成長規律、教學規律,真切回應青少年的思想困惑、現實需求、課程期待。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明確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差異性,實現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的供需聯動。堅持思政課建設與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同步推進,不斷鞏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青少年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自覺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
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上強調,生態治理必須遵循規律,科學規劃,因地制宜,統籌兼顧,打造多元共生的生態系統。生態文明建設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也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變革。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資源壓力大、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的國情沒有改變,要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讓美麗中國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新篇章。
2024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要形成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規律的生產力,就必須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積極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要進一步全面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快數字技術創新;疏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產業化雙向鏈接通道,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推動高耗能行業低碳轉型,加速綠色低碳科技攻關;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吸收世界先進科技成果,從而形成更加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黃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