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濕地上,湖面上升騰起層層薄霧,一群群候鳥在晨霧中翩翩起舞,給劍湖濕地帶來了勃勃生機。劍湖濕地管護局的監測人員小王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劍湖開始一天的監測工作,隨著工作的深入,他驚喜地發現十余只被譽為“鳥中國寶”的東方白鸛,這是它們首次現身劍湖濕地。
“東方白鸛是我國瀕危等級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它首次選擇在這里過冬,可能是因為這里的濕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恢復,為它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和適宜的棲息地。”據小王介紹,去年入冬以來,已陸續監測到黑鸛、反嘴鷸等珍稀鳥類,東方白鸛是劍湖的第274位“來賓”。
保護濕地不僅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還事關國家生態安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及子孫后代的生存福祉。近年來,該縣紀委監委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國之大者”,結合清廉云南建設政治監督“護航行動”,堅決扛起濕地保護監督執紀工作職責,整合各類監督資源,緊盯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落實,聚焦生態修復治理項目、河(湖)長制、違禁行為整治等推進落實情況,通過“室組地”協同聯動,攥指成拳凝聚合監督力,進一步壓緊壓實屬地和職能單位責任,打出了一套護衛劍湖碧水藍天的“組合拳”。
“對入湖河流保護治理系統性、源頭性研究不夠,特別是在項目中協調、督促相關部門及施工單位不及時,導致項目推進緩慢。”為確保監督更具針對性,該縣紀委監委緊盯劍湖濕地保護與恢復、劍湖入湖河流綜合治理、環劍湖截污治污等五大工程的推進落實、資金撥付、驗收評估等關鍵環節,通過實地督查、明察暗訪、一線監督等方式,著力發現和整治項目推進過程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和不作為、慢作為問題,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時下發工作提示,督促問題整改。在監督推動下,洱海補水劍川縣劍湖流域生態河道治理工程(一期)、劍川縣劍湖退塘還濕生態修復項目等濕地保護建設項目穩步推進。
同時,在“聯”字上做文章,注重與劍湖保護指揮部以及縣水利、林業、生態環保等部門協同發力,建立問題線索移送機制,定期會商研判,協作聯動處置,以“常態監督+專項監督+聯合監督”等精準、高效監督方式,變“單打獨斗”為“聯合作戰”,為劍湖申報國家重要濕地打下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堅決守住生態安全邊界,讓濕地真正成為群眾共享的綠色空間。2023年以來,共開展專項監督檢查6次,發現問題82個,下發《督辦提示單》28份、《工作提示》2份。
緊盯突出問題,以鐵紀守護綠水青山。該縣紀委監委及時制定下發《劍湖保護治理及水質提升攻堅監督檢查工作方案》,立足發現問題、整改問題、解決問題,圍繞劍湖保護治理及水質提升攻堅項目建設、網格管理責任落實情況、中央環保督察等反饋問題整改開展專項監督檢查,持續拓寬問題線索渠道,高效處置問題線索,深化運用“2+1+1”協調聯動機制,依規依紀依法嚴格監督、精準問責,嚴肅查處在劍湖濕地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紀律作風問題和違紀違法行為。
如今,通過綜合保護與項目治理,劍湖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恢復,生物多樣性不斷豐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愈發閃耀著生機與活力。(姜雪萍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