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龍壩鎮大乜多村瑤雞代養基地,群山環繞,一排排標準化雞舍掩映其中,雞舍內養殖籠架有序排列,一只只毛色鮮亮、體態健壯的瑤雞在圈舍里悠閑地踱步覓食。
“現在村上發展特色產業,村集體的家底厚起來了,村民的錢袋鼓起來了,有鎮村兩級監督力量的護航,大家更有信心和奔頭了。”龍壩鎮大乜多村黨總支書記說道。
近年來,就如何答好“村集體經濟健康穩步發展”這個命題,墨江縣紀委監委以豐富清廉村居建設內涵答題,發揮村級“貼身”監督優勢,推動“清廉效益”和“經濟效益”同頻共振。
“大乜多村村務委員會的監督貫穿了一只瑤雞從無到有的一生。”龍壩鎮紀委書記打趣地形容道,以往對村集體經濟監督重點放在資金使用“單環節”上,怎樣讓監督參與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全鏈條”,開展“貼身”監督是實踐給出的一個答案。
前些年,在瑤雞養殖起步初期,因村級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督管理的不健全,村民對壯大發展瑤雞養殖產業持懷疑和觀望的態度。
從發展模式確立到項目立項,再到群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立,直至正式運營產生效益,最終到農戶拿到分紅,在瑤雞產業養殖發展進程中,大乜多村村務監督委員會對每個環節開展“貼身”監督,確保合作社資產和運營方式公開公示,讓“責權利”明晰。
正是通過村務監督委員會全環節的“貼身”監督,打消了群眾的疑慮、投資商的顧慮、黨組織的憂慮,大乜多村也正式形成了“黨組織+合作社+公司+村集體經濟+農戶”的養殖模式,并在全鎮應用推廣,積極培養了一批現代化養殖新型職業農民,持續穩定增加群眾收入。
“瑤雞養殖合作社正式運營之后,我們村務監督委員會的監督重點就轉到了監督集體經濟收益和支出方面。我們將監督好每一分集體資金的使用,確保全體村民都能夠分享到鄉村振興帶來的紅利。”大乜多村村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說道。
今年合作社瑤雞出欄20.6萬羽,農戶收益46.35萬元,帶動周邊農戶瑤雞養殖19戶。
大乜多村發展瑤雞養殖業的成功,離不開清廉村居建設的持續推進和鄉村振興的能量加持。
鄉村振興,產業要先行。該縣紀委監委不斷豐富村級監督村集體經濟的內涵,同時發揮“室組地”協作優勢,在實踐中指導幫助村務監督委員會正確履職、規范履職、有效履職,激活基層監督“神經末梢”,不斷提升清廉村居建設的帶動效應,實現監督效能、清廉效能、鄉村振興動能的“三提升”。(李慶 羅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