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規民約倡導文明、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僅村子美了,鄰里糾紛少了,各種名目的宴請也少了許多,風氣越來越好了。”談及移風易俗帶來的變化,貢山縣丙中洛鎮雙拉村茶臘一組的村民深有感觸。
近年來,貢山縣紀委監委立足系統治理的理念,將鄉風文明與廉潔文化建設深度融合,探索“黨建+清廉”、民族文化賦能、村規民約重塑等路徑,構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新時代廉潔文化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廉動力”。
為推動移風易俗取得實效,該縣紀委監委充分發揮村規民約的“助推器”作用,在推進全縣清廉村居創建過程中依托廉潔文化教育中心、清風走廊、清風亭等陣地,弘揚“清廉”“孝廉”“勤廉”的良好家風;指導29個村(社區)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積極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摒棄陋習;聯合縣文明辦、縣婦聯以及鄉(鎮)黨委等部門開展“好家風家庭”“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評選活動,樹立“勤儉持家”“崇學尚教”等先進典型;采取“火塘夜話”走訪、“送廉下鄉”宣講、“百姓講壇”等形式,用身邊人講身邊事,不斷培育淳樸民風、文明村風。
與此同時,該縣紀委監委持續深化“室組地”聯動機制,運用“日常監督+節點監督+專項監督”的模式,以明察暗訪、實地走訪等方式圍繞借機斂財、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等關鍵環節強化監督執紀,嚴肅查處“化整為零”“異地操辦”等隱形變異問題,以優良黨風引領社風民風向上向善。
移風易俗既要監督發力,更需文化浸潤。貢山縣紀委監委深入挖掘獨龍族、怒族、傈僳族等少數民族文化中的廉潔元素,以“非遺+清廉”為切入點,聯合相關職能部門和民間非遺傳承人,將本地清廉故事改編成怒族非遺歌舞、快板等藝術形式開展“送戲下鄉”演出。同時,錄制漢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雙語”廣播欄目,用“鄉村大喇叭”進行宣教,讓文明新風吹遍峽谷千家萬戶。
“過去大家覺得誰家席面上菜品越多越豐盛、請的人越多就面子越大,動輒七八個菜、操辦幾十桌,現在村里婚喪事宜都簡辦,黨員率先帶頭推行自助餐,群眾也跟著辦,風氣自然就轉變了。”雙拉村黨總支書記說,移風易俗正悄然改變著群眾的觀念,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在村寨已蔚然成風。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需綿綿用力、久久為功。”該縣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將持續深化“一村一品”廉潔文化創建,讓清風正氣成為助推鄉村振興的核心動能,繪就邊疆民族地區文明和諧、振興發展的新畫卷。(李光梅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