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勐臘縣勐捧鎮勐哈村,竹樓庭院花木扶疏,冷鏈物流車滿載“捧字號”生態蔬菜駛向全國,一幅“綠富美”圖景躍然眼前。昔日的勐哈村道路坑洼、垃圾遍地,婚喪嫁娶必講排場,流水席連擺七天,攀比彩禮之風盛行。年輕人外出謀生,村寨空心化嚴重。轉機源于一套量身定制、獎懲分明的村規民約,剎住歪風、重塑鄉風、盤活資源、引回人才,助力村寨摘得“全國文明村”“國字招牌”,實現精神文明與產業興旺的雙向奔赴。
村規民約約出“治理新氣象”。勐哈村摒棄“一刀切”硬手段,開出了鄉風治理的“文明良方”。融合百年“竹樓議事”和新時代“一約四會”機制,經27場懇談會、11次村民大會淬煉出新村規;催生2300余次志愿服務,從“四點半課堂”童謠到“青絲伴銀發”互助,從家具維修隊的叮當聲到義診攤前的暖心問詢,處處彰顯民族情誼;推行“文明賬戶”,將環境整潔、紅白喜事量化為存折數字;年度“十星文明戶”擂臺讓十顆金星閃耀門楣成榮耀勛章。“過去村干部磨破嘴皮子,如今戶戶爭著干”村民依旺叫笑道。
村規民約約出“綠美庭院圖”。村寨的環境蝶變始“美麗庭院”革命,勐哈村發動群眾3000余人次攻堅“臟亂差”,新建排水溝1655米、化糞池116個,拆除違建圍墻1100余米;村民巖轟在庭院壘起假山成抖音熱門取景地,咪金坎棄輪胎巧變花盆的創意引發全鎮效仿;村民運用本地材料種果樹、修花池,形成沿路花池帶和沿田傣樓帶。這場“面子”革新催生了綠美經濟,勐哈村以“六尺巷”精神主動讓地擴路,發展林下美食街、傣韻民宿、稻田旅拍等項目,吸引游客27.5萬余人次,創收446萬余元。昔日的“臟亂差”蛻變為致富“綠色銀行”。
村規民約約出“百萬產業鏈”。勐哈村“獎勵學子”的村規民約讓山窩窩里飛出“金鳳凰”,返鄉學子化身“新村官”與創業先鋒。勐哈村撬動企業投資2800萬元建成冷鏈物流中心,托底近7萬畝冬季蔬果直供全國,月交易額1500萬余。“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文明共富理念更催生出與27家企業聯建的“無憂零工市場”,為寶媽、殘疾人、富余勞動力等3500余人提供超700余個崗位,創收2190萬元。加工廠年營收突破207萬元,1.7畝閑置土地變酒店年分紅5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08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6萬元。
從“臟亂差”到“綠富美”,從“空心化”到“百萬村”,一紙村規民約讓文明有形,勐哈村的“國字招牌”,銘刻在奔馳的冷鏈車廂,綻放于家家戶戶的庭院,更融入8000余村民的幸福笑容。(陶藝云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