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領導將編排警示教育情景劇的任務交到我手上時,內心忐忑又期待。忐忑的是,這是我從未涉足的領域;期待的是,這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全新挑戰。
在查閱大量案例資料后,那些觸目驚心的細節令我震撼。我意識到,這次創作遠非普通任務,它承載著警示教育大眾、傳遞正確價值觀的重要使命。警示教育情景劇必須兼具教育性和藝術性,既不能刻板說教,又不能為追求戲劇效果削弱警示意義。要讓觀眾“看進去”,更“想進去”,真正觸動內心,引發思考。
劇本創作如同一場與自己的拉鋸戰。既要尊重事實,避免夸張,又要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我常在電腦屏幕凝思,如何讓觀眾在別人的故事里看見自己。每一幕落筆,都反復叩問:表達夠真實嗎?意圖能被理解嗎?
排練初期,演員們對角色生疏,臺詞照本宣科。我意識到,如果我們都無法代入角色,又怎能打動觀眾?于是,組織大家分析案例背景,模擬角色心理。一位演員的頓悟讓我印象深刻:“之前有人亂請客,我脫口就是一句臺詞‘是吃的什么飯也不知道’,這些細節太真實了。”這種代入感超出預期,也讓我重新審視警示教育——原來最有力的教育不是外在說教,而是內心的覺醒。我悄悄調整了導演思路,不再追求表演的完美,而是更注重情感的真實。
彩排時看著演員們日漸成熟的表演,新的憂慮出現了:臺下那些每天與違紀問題打交道的紀檢同仁,會不會覺得形式太過文藝?這種呈現能不能真正觸動觀眾?
正式演出的那天。站在后臺,看著演員全情投入,聽著臺下時而沉默、時而感嘆,內心百感交集。曾經的疲憊、焦慮都化作了欣慰、自豪。當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時,我知道,我們成功了。
如今演出早已結束,但創作經歷的影響卻愈發深刻。我發現自己面對“人之常情”時多了一份警醒;更理解了“警示教育”四個字的分量——它首先教育的是自己。
警示教育沒有終點,正如人性的考驗永不停歇。但這段經歷,舞臺上流淌的真情實感,排練廳里產生的心靈共鳴,已經化作我和所有參與者心中永恒的警鐘,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堅定。(寧蒗縣紀委監委 王永勤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