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我有幸加入紀委監委這個溫暖的大家庭,分配到宣傳部工作。面對全然陌生的領域,我心中迷茫,手足無措。初次參與警示片拍攝時手中緊攥的腳本,卻仿佛面對一份完全陌生的考題,讓我無從下筆。
曾經作為黨校教師在講臺上面對理論侃侃而談的從容,此刻在鏡頭旁,卻被面對新崗位、新職責的忐忑所取代。那些“清廉”的內涵、“警示”的力量,如何才能透過鏡頭直抵人心?
最初的日子,腳本構思舉步維艱。我枯坐桌前,盯著空白文檔,指尖懸在鍵盤上方卻遲遲敲不出第一個字。當拍攝任務接踵而至,更是焦灼萬分:鏡頭語言如何精準表達?紀言紀語、法言法語,監督執紀執法工作如何自然融入畫面、轉化成鏡頭語言?那臺相機,如同一名沉默不語的審視者,映照出我的生澀與窘迫。
所幸,部門的同事們如同暗夜里的引路人。拍攝間隙,他們耐心傳授經驗,我用心觀察運鏡角度,特別是拍警示教育片時,鏡頭緩緩掠過違紀違法者悔恨的淚水,仿佛時光靜止,無聲的沉重直抵觀者心底。我恍悟,原來黨紀法規、紀律規矩并非刻板條文,而是從真實案例中淬煉出的句句箴言,如此真切,教訓深刻。從此,每一次現場拍攝我都倍加珍惜,用心揣摩每一個眼神、每一聲嘆息背后那痛徹心扉的悔恨,以及以人為鑒、以案為鑒蘊含的沉甸甸的警示分量。
真正讓我心靈受到深刻洗禮的,是自己第一次拿起相機直擊監督檢查一線。鏡頭里,檢查組的同事一絲不茍地查閱資料、一線走訪、談話問詢。沒有想象中的劍拔弩張,只有嚴謹細致、抽絲剝繭的專業與耐心。
當檢查組組長指著其中一處細微的異常,透過取景框,我清晰地捕捉到對方眼神中閃過的警覺和疑問。并非戲劇化的沖突,卻是一種無聲的、極具穿透力的警醒,曾經在黨校課堂上剖析的“制度籠子”“監督利劍”,此刻在鏡頭前竟如此真切可感,充滿約束力。
那一刻,我意識到,紀律的堤壩,正是在這些看似平凡不起眼的日常監督中,一次次對細節的較真糾偏中不斷筑牢的。手中的相機,記錄下的也不僅僅是監督執紀的過程,更是紀檢監察機關捍衛黨紀國法的無聲誓言,是無數紀檢監察人守護一方風清氣正的堅實足跡。
如今回望數月歷程,我漸漸懂得,從黨校講臺到鏡頭背后,從臺前到幕后,表面是場景轉換,內核卻是使命的賡續與深化——教育人、激勵人。當相機紅燈亮起,我不再是那個手足無措的新兵。鏡頭背后,我正努力學著讓每一束光影、每一幀畫面都能承載起紀檢監察人默默無聞的堅守與奉獻。
紙上的腳本,手中的鏡頭,雖沉默無聲,卻能成為一束穿透迷障的光,映照出紀法的邊界、信仰的刻度,潛移默化釋放出教育人、激勵人、挽救人的溫暖力量。清廉,需要所有黨員干部把刻在心里的敬畏外化為遵紀守法的自覺行動。警示,就是“以己渡人”,用親身經歷之痛為他人點亮航標燈,于無聲處聽驚雷,更在于攬鏡自照,慎獨慎微、自律自省。(王佼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