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透過展廳門前的玻璃窗,在嶄新的墻上投下斑駁的光影。初為講解員的我,攥著微微汗濕的講解稿,這是展廳完成融合提升后的首場重要講解,也是我的第一次正式講解。
“這里展示的是寧蒗縣近年來查處的典型案例……” 開口的瞬間,喉嚨突然發緊。精心背誦了數天的講解詞在腦海中打著旋,原本爛熟于心的案例細節突然變得模糊。當介紹某起行受賄案例時,我不慎說錯了涉案金額,話音未落便聽見自己聲音里的顫抖。就在我窘迫得幾乎要低頭道歉時,前排一位戴眼鏡的老師溫和地說道:“是不是數字記錯了?我記得通報里是另一個數額。” 他的語氣里沒有責備,反而帶著探討的誠意。
這個小插曲像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意外打破了現場略顯嚴肅的氣氛。我深吸一口氣,坦誠承認失誤并糾正內容,沒想到這個小波折竟成了互動的開端。“為什么這類案例容易發生?”“為什么罰金比受賄金額少這么多?” 老師們的提問接踵而至,不再是單向的聆聽,更像是一場沉浸式的研討。我一邊調動儲備知識回應,一邊引導大家觀看展廳。
在“懺悔墻”前,一位頭發花白的老教師盯著一份字跡顫抖的懺悔書看了很久。當他輕聲念出“早知今日,何必當初”時,整個展廳都安靜了下來。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警示教育真正的力量——它不是冰冷的案例展示,而是能直擊人心的警醒。當有人主動在心里計算違紀違法的成本,自發分析起“自由價更高”的廉政公式時,就說明警示教育已經深入人心了。
半個小時的講解在不知不覺中接近尾聲。離開展廳前,帶隊的負責人握住我的手:“小姑娘雖然有些緊張,但講解得很實在。”這句肯定像一股暖流涌過心田,我突然意識到,所謂的“完美講解”或許從不存在,真正的教育力量,恰恰藏在這些真實的互動與真誠的交流里。
老師們的身影漸漸遠去,展廳恢復了寧靜。我站在展廳前,總結與反思自己的講解情況,也重新思考了交流互動的內容——警示教育的內核從未改變,能夠讓受教育的人們由內而外的全方面接受教育。
這場略顯生澀的首次講解,讓我深刻體會到:警示教育不是單向的灌輸,而是雙向的喚醒。當真誠的互動消解了距離感,每一個細微的瞬間都可能成為筑牢思想防線的基石。而我這個 “新聲音”,也在這場特殊的學習之旅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坐標——要用最真誠的態度,把每一個案例背后的警示意義傳遞出去。(寧蒗縣紀委監委 胡春花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