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忙碌在熟悉的社區日常工作中,正專注于服務群眾、落實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時,一通突如其來的電話,讓我得知即將被抽調參與巡察工作。短暫的慌亂過后,心中涌起一連串疑問:巡察工作主要做什么?它與我每日面對的家長里短、民生瑣事,又有著怎樣的聯系?
巡前集中培訓讓我對巡察有了初步認識,它重在政治監督,關乎的是方針政策的落實、權力的規范運行以及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切實解決。然而,當我們正式進駐被巡察單位,面對桌上堆積如山的臺賬資料時,我竟一時怔在原地,手指無意識地劃過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從何處入手。
“泓宇,你在社區工作了五年,最懂群眾真正的需求在哪。”巡察組副組長察覺到我的無措,遞來一杯熱茶輕聲說道。隨即,他又指了指桌上的巡察方案,“這本子如同行動指南,明確了我們工作的核心要求與前進方向。”他的話像一束光,霎時照散了我眼前的迷霧。
循著副組長的指引,我開始反復研讀巡察方案,用筆一遍遍勾畫出重點。忽然間,以前社區居民張阿姨常念叨的話在我耳邊回響,“鞋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那一刻,我豁然開朗:巡察工作不也正是如此嗎?政策落實好不好、干部作風正不正,群眾的感受最真切。
“問題和答案,都在群眾的眼中和話里。”帶著副組長的叮囑,我隨被巡察單位的社區干部一同走進居民小組。夕陽緩緩西沉,暮色漸起,路過一片老舊房舍時,昏暗中傳來居民的低語,“這路燈裝了才兩年,壞了快半年,反映了好幾次都沒修。”社區干部面露無奈,輕聲嘆氣。我不由得想起自己負責的社區,那里的路燈由黨員帶頭維護,定期巡查檢修,亮得能映照出花草搖曳的影子。
當晚,我在筆記本上畫出兩幅圖景:左頁是城市社區燈火通明的健身廣場,老人孩子歡聲笑語;右頁則是鄉鎮暮色沉沉的小路,居民摸黑前行。反復翻看這兩幅圖,再對照巡察方案中“民生項目落實成效”的要求,我明白了組長常說的“結合特點找問題”真正的含義,巡察不是機械地挑錯,而是透過現象去體會群眾真實的冷暖。
后來,在列出“路燈維護嚴重滯后,公共區域照明覆蓋不足”等問題時,我特意附上走訪中拍攝的照片,并清晰標注“涉及5個社區、13個居民小組”。反饋時,我們不僅指出問題,還提出建立定期巡查機制、優先為老舊區域增補照明設施等建議,明確了整改時限,并督促相關鄉鎮、社區嚴格落實主體責任,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確保問題真整改、見實效。
時光飛逝,巡察工作轉瞬落幕。回到社區崗位后,我的日常工作筆記本上多了些不同以往的記錄:張叔反映垃圾清運慢了,李姐提到健身器材螺絲松了……每一條后面都用紅筆詳細標注著處理進展。巡察教會了我如何讓每一束光亮都能照到群眾需要的地方,正如修好的路燈照亮夜歸之路,亦如及時回應的小事溫暖了人心。這段巡察經歷是一份珍貴的禮物,讓我于社區的方寸之間,總能看見更遠的風景,也更加堅定:無論身在何崗,貼近群眾、化解民憂,始終是不變的初心。(易泓宇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