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玉龍縣委統一部署,我有幸以縣委第一巡察組成員的身份參與了十四屆縣委第十二輪巡察,此次巡察對于剛走上領導崗位不久的我來說意義重大,幫助我完成了一次從“執行者”到“監督者”再到“反思者”的角色轉變,實現了政治能力、專業素養和實踐本領的提升。
初聞被抽調到縣委巡察組,參與對黃山街道黨工委的巡察時,心中不免泛起層層波瀾。街道作為我縣城市治理的核心單元,其地位特殊、情況復雜,于我而言,這片領域既熟悉又陌生。興奮與忐忑交織,更多的是對這份全新使命的敬畏與茫然。巡察工作究竟如何開展?能否精準發現深層次問題?一個個問號沉甸甸地壓在心頭。
組內動員會的嚴肅氛圍,組長對巡察“政治體檢”本質的深刻闡述,尤其是那句“巡察是黨內監督的利器,更是對黨員干部忠誠與擔當的考驗”,讓我瞬間感受到了千鈞重任。我意識到,這絕非一次普通的業務檢查,而是一場嚴肅的政治任務,是對被巡察黨組織全方位的“把脈會診”。壓力如山,卻更激發了我化壓力為動力的決心。我暗自鼓勁,必須快速進入角色,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轉化為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實際行動,不負組織的信任與重托。
巡察工作迅速鋪開,海量的文件資料、繁雜的會議記錄、各方面的匯報材料撲面而來,如何高效篩選有價值的信息,精準定位疑點,曾一度讓我感到有些模糊和無從下手。作為副組長,我需要帶領組員們埋首于成摞的資料中,查閱核對、分析比對,從各類臺賬里發現端倪,從會議紀要中捕捉疏漏,從項目檔案里追蹤軌跡;作為聯絡員,我需要精準上傳下達,協調安排個別談話、下沉調研等事宜,確保信息暢通、步調一致。
那段日子,加班加點是常態,挑燈夜戰成了習慣。漸漸地,在組長的指導和組員們的共同協作下,最初的模糊感被清晰的思路取代。我們學會了如何帶著問題去查閱,如何通過數據對比發現異常,如何從個別談話的弦外之音中捕捉線索。撰寫報告時,我字斟句酌,力求每一個問題定性準確、依據充分、建議中肯。整個過程,如同抽絲剝繭,從紛繁復雜中理清事實脈絡,最終形成清晰、客觀、有力的巡察成果。這條從模糊到清晰的路,是汗水鋪就的,更是責任驅使的。
一個多月的巡察時光轉瞬即逝,留下的卻是深刻的烙印和寶貴的財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次經歷,與其說是巡察別人,不如說是一次對自身深刻的檢視與警示。透過街道黨工委在管黨治黨、履職盡責中存在的不足和偏差,我仿佛看到了一面鏡子,反照自身和所在鄉鎮可能存在的共性問題與風險隱患。它讓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權力運行的監督一刻不能松懈,制度籠子的扎緊一點不能含糊,為民服務的初心一絲不能偏移。
返回鄉鎮工作崗位后,我將以此次巡察為契機,不斷提高從政治高度看待和處理業務問題的能力;將巡察中學到的方法論用于檢視和改進自身分管領域工作;更自覺地深入一線,傾聽民意,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注重從機制層面堵塞漏洞、規范管理,推動工作規范化、科學化運行,時刻繃緊紀律之弦,筑牢思想防線,保持清廉本色,書寫出一名年輕干部無愧于時代的答卷。(玉龍縣委第一巡察組 和云琪 || 責任編輯 吳劉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