辦公桌上被紅筆圈出日期的臺歷提醒著我,來到片馬鎮紀委已有半年了。指尖劃過筆記本上的走訪記錄,那些從紀檢監察室到鄉鎮紀委書記的角色轉換,像山間的溪流,在時光里慢慢沉淀出清晰的脈絡。
雖說之前在福貢縣有三年的駐村經歷,后來又在片馬鎮做了一年的強邊固防工作隊員,可現在面對“紀委書記”這個全新的身份,心里還是打起了鼓。從事紀檢監察工作不過5年,熟悉的是線索和案件的辦理流程,突然要直面田間地頭的監督檢查,才發現那些在案頭練得滾瓜爛熟的程序規范,到了基層似乎都要從零開始。
在片馬中緬邊境線駐守的那一年,讓我對這里的山形水勢、風土人情并不陌生。可真正站在鎮紀委的辦公室里,才發現守邊時的“熟”和紀檢工作的“懂”根本不是一回事。過去走村入戶是幫群眾解決難題,如今卻要帶著“放大鏡”看工作是否合規;曾經和村干部一起想辦法爭取產業項目,現在卻要審視那些項目資金的流向是否規范透明。這種角色的轉換,讓我這個“老片馬”突然有了“人生地不熟”的疏離感。
但是組織既然把擔子交到我肩上,就絕對不能輕易退縮。在鎮紀委同事的陪同下,我揣著干部花名冊開始對各站所、村(社區)進行走訪。翻開近三年片馬鎮紀委的工作總結,那些脫貧攻堅項目資金監管、民生領域為民辦實事的記錄,讓我明白鄉鎮紀委工作需要的不只是專業知識,更是腳踏實地的韌勁。
直到真正深入一線開展監督,我才慢慢找到答案。今年,我們在“兩險”收繳、人居環境整治、惠民惠農補貼、鄉村振興等領域開展了12次監督檢查,共發現并解決問題2個。
每次走進村寨,總能遇到熟悉的面孔。片馬村的普大哥見到我,總會笑著對我說:“小羅,你又來片馬啦,現在當紀委書記,我們更放心咯!”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我想起強邊固防時的光景,也讓我突然明白過來,紀委也是連接群眾的“連心橋”。
當我們到各村(社區)核實人居環境整治物資使用情況時,一位大叔向我們感慨道:“如果你們紀委不來查,這些物資我們就拿不到了。”這句話像重錘敲在我心上,駐村時見過太多群眾期盼政策落地的急切,我們的監督就是要守護群眾的期盼。
從那天起,我養成了隨身帶糖果的習慣,這是三年駐村時摸索出的小竅門,遇到走訪對象家的小孩,遞上兩顆水果糖,孩子的笑聲能瞬間融化隔閡。走訪間隙,我會和老鄉們聊聊家長里短,問問莊稼的收成、孩子的學費,給他們講講最新的惠民惠農政策,幫助他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看著他們舒展的眉頭,突然懂得,鄉鎮紀委的監督不是冷冰冰的監督檢查,而是帶著溫度的守護。
讓監督的“哨聲”吹進群眾的心坎里,才能真正成為連通民心的橋梁。就像片馬山上的界碑,既要守得住原則的紅線,也要接得住群眾的地氣。如今再次走在片馬的山路上,腳下的每一步都更加踏實,因為我知道,我要做的就是讓監督的陽光照亮每一個角落,讓群眾的獲得感更實在、幸福感更真切。(瀘水市片馬鎮紀委 羅志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