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陽花街是保山的一大盛會,相傳這一延續了數百年的盛會起始于被世人稱為“南紀之英哲”的張志淳。
才能卓越 愛花近民
張志淳(公元1457—1538),字進之,號南園,云南永昌(今隆陽)人,世稱張侍郎,明代中期名臣、名士。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進士,官至南京戶部右侍郎(三品)。告老回家后潛心著述,是明代云南最為著名的學者,主要代表作有《南園漫錄》及云南最早的地方風物志《永昌二芳記》和詩文論著80余卷。張志淳在世時被人稱為“南紀之英哲”,意思是南國之紀才能卓越的賢人,是明代云南學人唯一入選《四庫全書》者。
張志淳告老還鄉后住在永昌城內的上巷街。他在宅邸內建起花園,種植各種花木盆景。每年農歷4月底5月初,正是永昌一帶百花齊放、爭奇斗艷之時。每到端午這天,張志淳就將花園內的花木盆景抬到宅外的上巷街沿街擺放,讓父老鄉親一同欣賞,以增加節日氣氛。其他鄉紳紛紛效仿,把自家栽培的花木盆景抬出來沿街擺放。久而久之,每逢端午,永昌城內的上巷街和下巷街就成了擺滿花卉的街,后來又逐漸發展成為集商貿、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盛會。
為官正直 剛正不阿
張志淳為官時以正直著稱。弘治年間,張志淳任吏部文選主事,歷升選郎。他堅持公平、公正的原則,在任職期間,“用賢拔滯,門無饋謁”,任用賢能之人,選拔有才華但未被重用的人。
正德年間,張志淳任太常少卿,掌管四譯館,他針對當時貴族子弟入館掛虛名吃空餉的現象,制定規章嚴加整頓,使這些貴族子弟“各肄其業”,于是“敝習一變”,受到時論的稱贊。
他反對兵部尚書劉大夏任用不學之小人張綵,為此得罪張綵。“及綵再附劉瑾,起為文選郎中,無何升僉都御史,即轉吏侍,予遂有南都之行。”正德三年,張綵任吏部侍郎。次年,張綵又升為吏部尚書。這一年,張志淳名義上晉升南京工部右侍郎,實際上被排擠出北京官場。正德五年,晉南京戶部右侍郎。
家風淳厚 火盡薪傳
張志淳家風淳樸嚴謹,父親張昺是明代保山建學初期的名師,還是當地萬民稱頌的慈善家,支持興辦學校,對生活貧困者給予接濟,對無依靠的孤兒幫助安排住所,教學技藝,且行善之后不愿讓人知道,拒絕報答,對家族中有不良行為的人嚴加教育管束。
張志淳“好書”,博學、考古征今是張志淳最大學術特色。受其影響,張志淳的長子張含少年時代就大顯詩才,被稱“永昌神童”。他的詩作被楊慎稱為“上獵漢魏,下汲李杜”,詩譽遍布省內外,有“一代詩豪”“海內詩翁”“云南首席詩翁”之稱。幼子張合26歲中進士,并在朝廷身居要職,為官期間忠勤職守,清正廉明,潔身自好。他考核任用官員都以品性好壞和是否有真才實學為準繩。
張志淳官至三品侍郎,回鄉后潛心著述。81歲病逝后,嘉靖帝命工部“營葬”,禮部“諭祭”,使他在西南邊地享受了國葬待遇。
通訊員 劉義馬 高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