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其一生充滿了傳奇與爭議。他在軍事、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成就使他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角色。農家出身的曾國藩以一介文人的身份在朝堂上叱咤風云,在晚清變幻莫測的政治環境下,他還能全身而退,建功立業,被封為一等毅勇侯,以一己之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索曾國藩的一生,最重要的有兩個字,那就是“勤”與“廉”。
曾國藩天資笨拙,但他勤學苦讀,腳踏實地做事。他認為成大事者需“五勤”,分別是: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涵蓋了身體力行、觀察細致、動手實踐、善于溝通和用心思考等方面。他常說:“百種弊病,皆從懶生。”一個人不聰明可能成長會慢些。如果一個人懶惰,那就真是無藥可救了,一輩子不可能有大出息。他一生堅持早起和讀書,言傳身教影響身邊的人,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風:“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勤能補拙,這個世界上不乏聰慧之人,也不乏才華橫溢的人,但很多人敏于思而訥于行,不能做到知行合一,最終還是一事無成。所以,曾國藩的“勤”很值得后人學習。
除了“勤”,曾國藩還有一個重要的品質值得后人學習,那就是“廉”。
晚清時期,官場猶如一潭渾濁不堪的死水,腐敗之風盛行,賣官鬻爵、貪污受賄等丑惡現象屢見不鮮。官員為了謀取私利,不惜動用各種手段,將手中的權力變現,全然不顧國家的安危和百姓的死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曾國藩潔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為官之初他就寫下誓言:“予自三十歲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可恥,以宦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后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在京為官時,曾國藩始終奉行勤儉持家之道,恪守清廉準則,絲毫不敢沾染驕奢習氣。在給父親的家信中曾寫到:“男目下光景漸窘,冬下又往外官例寄碳資,今年尚可勉強支持,至明年則更難籌劃,借錢之難,京城與家鄉相仿。”可見他雖貴為朝廷大員,借債過年乃常有之事。
曾國藩官越做越大,位高權重,但行的仍是勤儉家風,以身作則,出門從不大張旗鼓,不注重排場,而且從不收受賄賂。對于身邊那些動機不純、用心不良之人,曾國藩都避而遠之,那些企圖借生日之名送禮之人,他始終做到“對此間謀送禮者,余已力辭之”,同時也嚴格要求親人切勿收受他人禮物。
曾國藩后來官居兩江總督,生活仍簡單至極,每頓飯只有一個菜,“決不多設,雖身為將相,而自奉之嗇,無殊寒素”。身為封疆大吏,他嫁女時每人只有一百兩的嫁妝,而且不講究婚禮排場。
除了潔身自好,曾國藩最可貴的一點是注重言傳自教,把清廉勤儉的品德傳給家人和后世子孫。他的治家理念“八本家訓”和“三致祥”,強調讀古書、孝順、清廉等,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曾國藩愛寫日記和家書,每天堅持記錄自己的言行,在寫日記的過程中不斷反省自己,修自慎獨。不管多忙,每個月他都會寫一兩封家書寄到家里,信寫得瑣碎詳盡,言辭懇切,情意深長。曾國藩用1000多封書信讓曾家10代出了200個人才,無一敗家子?!对鴩視繁蛔u為中國人“修齊治平第一書”。
通常父母都會為兒女留下金銀田地,曾國藩對此不以為然。他對子弟們說,子孫賢,沒有先人的遺產也有飯吃;子孫不肖,再多的家業也會敗掉,而過多的錢財又恰好助長了紈绔習氣。經過認真思考,曾國藩臨終前把要對兒子所說的千言萬語歸納為四條家訓,并把它端端正正地寫下來,讓兒子們懸掛于中堂,每天誦讀一遍,恪遵不易,并一代一代傳下去。
曾國藩身處清王朝由盛而衰、內憂外患的年代,官場腐敗、吏治糜爛,但他并未隨波逐流,不僅廉潔自律,以儉養德,還力挽狂瀾,才有了“同治中興”。他的“勤”與“廉”值得后人學習和傳承。
通訊員 孫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