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官員負責管理的地方事務包括稅收、治安、教育等方面,如果官員能在這些方面做得出色,就會得到上級認可和百姓的愛戴,從而被稱為“所至以治行稱”。明代官員鄒堯臣就是其中頗具聲望的代表。
鄒堯臣,字廷俞,號和峰,明代云南趙州(今大理鳳儀)人,嘉靖五年(公元1526)進士,官至江西布政司左參政(從三品)。
以民為本 深得民心
不管身居何職,鄒堯臣始終將百姓疾苦放在首位。《江西通志·宦績》記,鄒堯臣在嘉靖六年(公元1527)即以進士出仕江西建昌府南城(今屬撫州市)知縣,“邑遇水災,捐俸賑災,全活甚眾;值編丁長吏欲偽增戶口以要功,堯臣力爭得免。”他任江西南城知縣時,遇水災即捐出個人俸祿救濟災民,使眾多百姓得以存活。他堅決反對屬官為邀功而虛報戶口,竭力為百姓減免不合理的賦役。這兩件事體現了他清廉自守、勤政愛民的作風和以民為本的為政理念。
后來鄒堯臣在江西布政司任上再回南城縣巡視時,百姓夾道歡迎,當地還為他立了“遺愛碑”。嘉靖十二年,鄒堯臣在監察御史任上由于政績卓著,他及父母、妻子一家數人同時獲得嘉靖皇帝的敕封。第二年,鄒堯臣奉旨巡按四川,他考察時弊,糾劾違法,扶植良善,多關注民生,切合實際,奏報應對也常被朝廷采納?!洞竺魇雷诿C皇帝實錄》載:“嘉靖十四年十月辛亥,割四川川南道所隸卭、雅、眉三州八縣,建昌等六衛十所,天全黎州七土官衙門為上川南道,以建昌兵備副使胡仲謨兼分巡督糧,右參議李瑜兼分守,從巡按御史鄒堯臣請也。”又載:“嘉靖十四年十月丁巳,旌表四川孝子李應麒等三人、節婦高氏等十七人、烈婦邊氏一人,從御史鄒堯臣奏也。”
造福桑梓 清廉傳家
鄒堯臣不僅心系百姓、為民請命,更在教育推廣和文化建設方面貢獻卓著。
他在南城知縣任上,主持修葺擴充縣城儒學;巡按四川時,主持增建了成都大益書院。他丁憂回鄉后執意歸隱,造福桑梓,即使守孝期滿,朝廷征召再三,也再沒有外出為官。在家鄉趙州,他拿出薪俸聘請名師,廣立私塾,倡辦義學。他牽頭辦起大理鳳鳴書院,并捐置兩處學田,用以保障書院開銷。其學田沿用四百余年,在古稱荒蠻的大理乃至云南邊地的開化教育方面產生了久遠影響。隆慶三年(公元1569),趙州司馬陳謨深感其事,欣然寫下《參政鄒堯臣置學田碑記》,盛贊鄒堯臣“于敦之余而推及于里士”,贊其義舉可與范仲淹置千畝蘇州義田、竇沫議建書院購千卷書籍相比。
趙州大旱時,鄒堯臣親自率眾修葺溝渠,灌溉受旱農田;他倡建清流普濟祠、東岳廟、瑞云觀等文化場所,并率家族捐資捐物。清道光年間重修的《趙州志》,將鄒堯臣列入“鄉賢”。
鄒堯臣的清廉事跡和貢獻并非偶然。鄒堯臣的先祖鄒衢原本是湖廣興國州(今湖北省陽新縣興國鎮)人,在明永樂年間任鶴慶府經歷,任期屆滿竟因清廉而無盤纏返鄉,只得留居趙州。據《趙州志·流寓》載:“鄒衢,武昌(府)興國人,永樂間初任鶴慶府經歷,廉潔不茍,秩滿貧不能歸,寓于趙州,子孫繁衍,世有科第。”因此鄒堯臣一家是隨祖入籍大理府趙州,可見其清廉自守、勤政愛民背后有悠久的家族傳承。(高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