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定逌,字敘臣,一字叔達,號靈溪,1720年生于書香世家。清朝時期武緣縣(今武鳴區)著名的教育家。自幼聰明,才思敏捷,參加童考、鄉試常獲第一,揚名鄉里,很受學官的賞識。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上京參加會試、殿試,賜進士及第,任職翰林院編修。因不滿朝中權貴弄權,30多歲回鄉講學至80多歲去世。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鄉武鳴區太平鎮葛陽村曾經有“武緣六十貢,葛陽半三十”之名。
劉定逌于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中解元,乾隆十三年(1748年)成進士,授官翰林編修。在翰林院編修期間,劉定逌見兼任院長的丞相貪污腐化,仗勢凌人,對這種貪官污吏他特別蔑視。丞相舉行謁賢禮時,有些喜歡阿諛奉承的人向丞相送禮,叩頭跪拜。劉定逌極力反對這一套,他既不送禮物也不叩頭跪拜,只是依例拱手行揖禮,這就使丞相非常不滿。
后來,翰林院的學生全部派了官職,唯獨劉定逌沒有得派官職。他在京等了很久,可官職一事始終沒有眉目,業師羅源漢見他整天閑著沒事,就把他請到公館里住宿。
有一天,丞相有事到羅公館,羅源漢認為機會難逢,就勸劉定逌出來亮相,以求一官半職。但劉定逌不肯,還偏偏在丞相到達時高聲朗誦詩文。丞相派人來叫劉定逌出來相見,遭劉定逌拒絕,讓丞相十分惱火,氣沖沖離開了羅公館。回到翰林院,他連夜就將劉定逌的名字從名單上鉤掉,并立即派人傳劉定逌問罪。劉定逌早就料到這一手,丞相氣沖沖離開羅公館后,他就立即離開了京都。
37歲的劉定逌回到了家鄉武緣縣,這對于曾經想以博取功名光宗耀祖的他是個致命打擊,他曾憾恨地寫道“千年成此恨,耿耿不能磨”。但他卻沒有就此消沉,而是采取了積極的態度:“授徒鄉里,潛心于窮理盡性之學。”先是在武鳴葛陽學社思恩府的明陽書院授徒,后又被廣西其他書院聘為山長。
到嘉慶年間,朝廷派官員到廣西桂林做科舉主考,當時的撫臺張百齡叫劉定逌出席作陪。席間攀談,那位官員對劉定逌十分仰慕,并問清了翰林名單中為什么沒有劉定逌名字的原因。
當時朝廷正在追查處理丞相貪污案件,主考回去向嘉慶帝稟報了劉定逌的情況后,嘉慶帝十分佩服劉定逌的骨氣,給他恢復了翰林院名額,并委派他為“道御史”。但劉定逌年歲已高,故辭不就職。
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劉定逌病逝,終年86歲。清朝大學士蔣攸铦跟劉定逌曾是忘年交,他在劉定逌的墓志中對其給予很高評價,說他的德行如“漓江之水,清且漣兮”,學問如“獨秀之峰,高不騫兮”。
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