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徐菱駿 自四川成都報道
眼前這塊石頭長62厘米,兩頭略尖,形近橢圓,最寬處22厘米,最高處38厘米,質地堅硬,顏色是很不起眼的黑褐色。石頭面上刻著兩個字和一串數字:“兆東,1985—2025”。字跡用紅漆一筆一畫描過,在周圍白菊映襯下,顯得莊重、醒目。
這塊普通的石頭,代表著一個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凡業績的人,他的名字叫晉兆東。
1985年12月,晉兆東出生在四川省簡陽市一戶村民家中。從鄉鎮干起,一步一個腳印,2019年,晉兆東調入簡陽市紀委監委,成為一名紀檢監察干部。2023年,晉兆東交流提拔到金堂縣紀委監委,任縣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他以共產黨人強烈的責任擔當,帶頭懲治“蠅貪蟻腐”,推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展現出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過硬作風。
2025年4月17日,堅守在基層反腐一線的晉兆東突發腦動脈瘤破裂,經搶救無效不幸逝世。
他的猝然離去,令金堂縣干部群眾無比傷痛。消息傳回家鄉簡陽,曾與他并肩作戰過的同事們在他生長的沱江邊,尋到了這塊被流水磨圓的江石,命名為“兆東石”,安放在單位一處綠地旁,既是紀念,也是激勵——甘為基石者,自有后來人。他未竟的事業,將由更多人接力前行。
39年是晉兆東生命的長度,但不是他人生的寬度。以平凡書寫不凡,追尋他的足跡,我們讀懂了一名紀檢監察干部如磐石般忠誠、干凈、擔當的一生。
石之韌
——不懼風雨、愈久彌堅,他把共產黨人的忠誠寫在平凡崗位上
晉兆東25歲參加工作,十余年來在多個崗位歷練。有人說,他愛管“閑事”、會管“閑事”、能管“閑事”;有人說,他走一步、想三步,始終繃著一根弦,時時放心不下;還有人說,他沉著穩重,是大家伙兒的定心丸。所有人都提到這樣一點——他極度負責、極其認真、極有擔當。
心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心在一職,其職必舉。細數來時路,晉兆東一直是個“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專一行”的干部,每一份工作他都努力做到極致。
晉兆東曾在原簡陽市靈仙鄉(現成都市東部新區養馬街道)負責財務工作。市財政局工作人員說:“兆東來了后,鄉里財務工作上了大臺階,他做的賬尤其規范整齊,從沒出過錯,一眼就能認出來。”
在他負責鄉里黨建紀檢工作時,前來督導檢查的上級部門同志稱贊:“走了這么多地方,數你們的紀檢工作最扎實。”
擔任原靈仙鄉白馬廟村(現成都市東部新區養馬街道尹家祠村)村支書時,他引進的水蜜桃產業成為全村支柱產業。10年間,村民年均收入從5000元增長至25000元。
在簡陽市委巡察組工作期間,他主導制定的談心談話、臨時黨支部組建、干部監督等日常管理制度,以及總結歸納的“3135”巡察工作法等沿用至今。
……
2019年,晉兆東任簡陽市紀委監委辦公室主任。工作千頭萬緒,可他始終堅持“案無積卷、事不過夜”,把“今日事今日畢”作為準則。他分辦的來文好操作、易執行,流轉效率高,推動工作效果顯著。以至于后來,一些兄弟單位專門來學習市紀委監委文件分辦經驗。
一名當時和他同一辦公室、同樣從鄉鎮走出來的干部說,自己剛調入該部門時,因為事務繁雜瑣碎難以適應,一度陷入迷茫。晉兆東察覺后,主動找他談心,用自己的經歷鼓勵他,“把小事做到極致,就能干成大事”“辦公室也是業務部門,要熟悉紀檢監察業務才能把這工作干好”。在晉兆東幫助下,他沉下心鉆研業務,幾年后也成長為行家里手。
“他是我工作的領路人,也是我們所有人的榜樣。”回憶過去,這名同事紅了眼眶,“也許我們很難做到像他那樣出色,可他在那兒,我們就有方向,就知道該往哪兒努力。”
“他身上就是有這種力量,能把周圍人擰成一股繩。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年輕人,做事多少都有他的影子。”一名晉兆東的老領導說,“兆東走了,但他的光正在更多人身上亮起來。”
晉兆東的辦公桌上,放著一本紅色封面的筆記本。扉頁是他一絲不茍謄寫的入黨誓詞:“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
誓詞寫在紙上,也刻進了心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用一生踐行了對黨忠誠的承諾。
石之堅
——敢于斗爭、善于斗爭,他溫和的態度里藏著寸步不讓的原則
2023年7月,按照組織安排,晉兆東離開工作多年的簡陽,到金堂任縣紀委副書記、監委副主任,分管案件審查調查工作。
晉兆東個子不高,約莫一米七,身材清瘦,常戴一副金邊半框眼鏡。他額頭寬闊,圓臉上一對劍眉尤為醒目,乍一看是個“文弱書生”。可接觸不久大家便發現,這位斯斯文文的副書記,實則敢啃“硬骨頭”、能扛重擔子,“有骨氣得很”。
他啃下的第一塊“硬骨頭”,便是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從辦案“新手”到“能手”的蛻變。
一個又一個夜里,他反復學習監督執紀工作規則等相關法規,直到能脫口而出、熟練運用。每一份審查調查報告,他都要逐字推敲、反復核對,遇到描述含糊的,便去翻看談話筆錄,確保事實清楚、證據確鑿。
他辦公室的燈總是熄得最晚,常常因為工作忙錯過了食堂的開飯時間,餓了便就著瓶裝水扒拉幾口盒飯。很多同事對他最深刻的記憶,是俯身案頭的身影。
晉兆東啃的第二塊“硬骨頭”,是一起在當地影響很大的案件。
金堂縣衛健局原黨組成員、副局長文某涉嫌違紀違法的問題線索由來已久,但因證據不足難以推進。他二話不說接過這個“燙手山芋”,下大氣力開展外圍核查。2024年5月,文某被留置。自恃受賄行為隱蔽的文某拒不交代,審查調查工作一時間陷入僵局。
查辦該案的一個個深夜里,晉兆東思緒難平。他攬過成沓的數據資料逐一分析,發現了一筆看似很不起眼的由涉案老板支付的裝修款。順著線索深挖細查,文某指示利益關聯企業將醫療器械回扣轉給裝修公司的事情最終敗露。“沒想到這么小的細節都被你們發現了,我認。”在鐵證面前,文某心理防線崩塌,逐一交代了違紀違法問題。
“回過頭看,沒有晉書記的堅持和敏銳,局面打不開。他總謙虛地說自己是‘新手’,可我們看,他的業務能力夠硬!”
在同事眼里,比業務能力更硬的,是晉兆東的原則。他說話語調不高,語速較慢,態度一貫溫和,但在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從事審查調查工作,晉兆東始終堅持依規依紀依法處置,有人來說情,他直言:“這個來說情,那個來說情,哪個為老百姓說情?”還有人威脅:“一點情面不講,非要鬧得雞犬不寧?”他毫不退縮:“規定是硬杠杠,說什么都不頂用。”
因為不講情面,風涼話晉兆東沒少聽,不善言辭的他從來不予理睬。這些輕飄飄的話,絲毫動搖不了他心底的堅定——“怕得罪人就別干紀檢監察工作”。
石之實
——守得初心、躬身為民,他把紀檢監察干部的擔當扎根泥土
“太不負責任,簡直就是‘豆腐渣’工程!國家的資金就是這樣被他們浪費掉的!”“換成是他自己家的事,會建成這樣嗎!”2024年5月的一天,走訪某地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回來,一向沉穩內斂的晉兆東罕見地發了火。
2024年4月,深入開展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集中整治期間,四川省紀委監委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重點整治項目。金堂縣紀委監委接到群眾反映,“某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施工進度滯后,工程質量有問題,嚴重影響插秧”。
晉兆東當即安排對負責該項目建設的縣屬國企工作人員談話。“老百姓不配合”“村民要求超出項目標準”……工作人員把工程延誤原因一概歸咎到老百姓頭上,把自己擇得干凈。
基層工作經驗豐富的晉兆東直奔田間地頭,隱去身份,從村民那里了解到該公司工作隨意、施工拖沓的實際情況,又到項目部查閱資料,發現了項目管理混亂、現場驗收把關不嚴等問題。
最讓他憤慨的是灌溉水渠的通水試驗——長達四五百米的水渠一接上水,沿線多處渠墻都在漏水。施工方還牽強地解釋道:“水渠沿線都要灌溉,漏一點不影響。”
晉兆東和同事連續數日深入核查,雖沒發現貪腐問題,但作風問題也絕不容姑息。“建設高標準農田是為了提高農田質量、糧食產量,增加老百姓收入。中央的好政策落實成這樣,歸根到底是干部責任心出了問題。”
頂住壓力,他堅持權責對等,精準規范問責。“多個項目的多個環節都出了問題,一線工作人員固然有錯,領導難道就沒有失職嗎?”最終,該縣屬企業管理人員被嚴肅問責。與此同時,項目整改工作迅速推進。
“辦案是最好的監督。我們辦案就是要讓老百姓得實惠。”晉兆東篤定地說。
今年初,他根據審計反饋問題線索,再次帶隊全面排查高標準農田建設領域問題。問題查實后,堅持抓“關鍵少數”,對包括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相關科室負責人以及縣屬企業負責人等十余名中層及以上干部追責問責。
4月17日下午,晉兆東向縣委匯報了案件查辦及問題整改情況,為這項工作畫上階段性句號。誰也沒想到,他人生的句點,也停留在了這一天。這個始終對百姓懷有深厚感情的農民的兒子,把最后的時光,獻給了他深愛的土地和人民。
石之潔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他從不曾用手中的權力謀取分毫私利
晉兆東去世后,妻子李莉瓊從簡陽家中趕到他在金堂租住的房間整理遺物。一個褪色的雙肩包,一副磨花了鏡片的眼鏡、一部妻子用了多年又換給他的舊手機、幾件疊得整整齊齊的衣服——這幾乎是他全部的私人物品。
“這件藍綠拼接的羽絨服,是我2016年花了99塊錢買給他的,穿了快10年了。”
“到了金堂,他學會了網購,買的東西更便宜了。一雙鞋子89塊,一條領帶14塊,還有一頂遮陽帽19塊。”
“他不在意這些,總說衣服能穿就行,飯菜能填飽肚子就行。”
李莉瓊擦干眼淚,環顧四周,細數生活的點滴。
出乎意料的是,整日忙于工作的晉兆東,在妻子眼里卻是“完美”的丈夫和父親——他從不參加應酬,只要周末不加班就一定會趕回家陪伴家人。他體貼入微,包攬了拖地掃地、收拾廚房、收衣服疊衣服等各種家務,還會假裝抱怨“陽臺怎么都是你們女生的長頭發”。他陪女兒寫作業從不玩手機,會做夸張的鬼臉逗女兒笑,也會在她生日時寫長長的信……
“對了,他也有缺點。他摳門。”李莉瓊笑中帶淚。大家知道晉兆東家里困難,可直到他去世才知道原來這么難。他年邁的父母常年在外打零工,老家的房子只有紅磚墻,連水泥都沒刷。
有一年村里修路,占了晉兆東老家門口的地。路基低、門口高,進出不便。他父親本想請村上修路時順便鏟點水泥,填個斜坡。晉兆東堅決不同意:“不能用村上的水泥,我們自己填。”
“以前我覺得他是太老實,太傻了。后來慢慢懂了,他是打心底熱愛自己的工作,絕不會用手中的權力謀一點私利。”李莉瓊說。
晉兆東去世5個多月了。這段時間,尹家祠村的水蜜桃迎來豐收,鄉親們臉上洋溢著喜悅。他最牽掛的國企領域案子圓滿辦結,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6274萬余元。全縣紀檢監察干部埋頭實干,推動解決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落實民生實事,越來越多的群眾真切感受到清風正氣就在身邊。
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一生致力于維護群眾利益的晉兆東,群眾不會忘記他。他的忠誠信仰,在每一個奮斗過的地方深深鐫刻、熠熠生輝;他的干凈品格,化作清風、滌蕩人心;他的擔當精神,激勵著同行者無懼艱險、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