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3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發布,再次吹響了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奮進號角。文件對紀檢監察強化政治監督、護航政策落實提出了更高要求。紀檢監察干部當以“國之大者”的政治胸襟解碼文件精神,在監督執紀中錨定坐標、扛鼎擔責,以“鐵紀清風”為鄉村振興注入“廉動力”。
深耕糧食安全“責任田”,以鐵紀守護“大國糧倉”。“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文件將糧食安全置于“國之大者”的戰略高度,亮明嚴守18億畝耕地紅線的政治底線。面對耕地“非農化”“非糧化”亂象與“數字造田”等新型腐敗,紀檢監察干部必須以“眼里不容沙”的敏銳,直擊“大棚房”回潮、違規“挖湖造景”等亂象背后的形式主義痼疾與權力尋租“暗礁”。立足“監督的再監督”,運用衛星遙感、大數據比對等技術手段,構建“天上拍、地上查、網上督”立體監督體系,聚焦耕地占補平衡政策落實、種糧補貼資金發放、糧食收儲流通等關鍵環節,對套取資金、破壞耕地等行為實施“靶向打擊”。特別要深挖糧食購銷領域腐敗問題,斬斷伸向“中國飯碗”的黑手,以鐵紀守護“大國糧倉”。
筑牢防止返貧“壓艙石”,強化監督守牢“民生底線”。文件強調“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彰顯了黨中央“脫貧不返貧”的堅定決心。紀檢監察干部須以“枝葉總關情”的擔當,構建“動態監測+精準幫扶+資產監管”全鏈條監督閉環。緊盯鄉村振興項目審批、資金流向、工程招投標等廉政風險點,嚴查“雁過拔毛”“蠅貪蟻腐”。推動建立“大數據預警+入戶走訪”雙軌監督機制,既以科技之眼洞察數據異常,又以腳步丈量民情冷暖,讓監督既有科技“精度”,更有人文“溫度”。對“表格振興”“數字脫貧”“盆景工程”等欺上瞞下行為必須嚴肅追責形成震懾,讓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
激活基層改革“新引擎”,以鐵律守護“改革紅利”。中央一號文件將“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貫穿全篇,從土地制度創新到集體經濟發展,從鄉村治理體系完善到農民主體地位強化,處處體現著改革攻堅的勇氣與智慧。當前,農村“三資”管理亂象、小微權力運行失范等問題仍是制約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突出短板。紀檢監察干部要當好“改革促進派”。一方面,要壓實基層黨組織主體責任,推動“四議兩公開”“村務監督委員會”等制度落地見效,探索建立村級權力清單、負面清單、風險清單,讓“微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另一方面,要深化運用“縣統籌抓鄉促村”機制,整合監督力量,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權分置”等重大事項開展嵌入式監督,既鼓勵基層創新,又劃定紀律紅線。特別要警惕“新瓶裝舊酒”式虛假改革,確保改革紅利真正惠及億萬農民。
錘煉紀檢鐵軍“硬作風”,強本領作答“時代考卷”。新時期,紀檢監察干部必須清醒認識到鄉村振興不是“造盆景”的形象工程,更不是“刷白墻”的面子工程,紀檢監察干部須以“打鐵必須自身硬”的覺悟,堅決糾治急功近利、盲目舉債等扭曲政績觀。發揚“四下基層”優良傳統,在走村入戶中察實情、解難題,把監督探頭延伸到農家院落、產業項目、合作社車間,開展“行走式”監督課程錘煉“解剖麻雀”的硬核本領,善于從一袋化肥的價格波動、一筆惠農補貼的延遲發放等蛛絲馬跡中捕捉風險信號,以“致廣大而盡精微”的監督智慧,鍛造一支“黨信得過、人民靠得住”的紀律鐵軍。
站在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歷史節點,紀檢監察干部當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持續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在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征程中譜寫全面從嚴治黨的時代華章!(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勐旺鄉紀委 莫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