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是新時代黨的作風建設的金色名片,其生命力在于常學常新、常查常嚴、常改常進。面對“四風”問題的隱形變異和作風建設的長期性挑戰,唯有以“學”筑基、以“查”明責、以“改”促治,方能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讓八項規定精神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學深悟透,筑牢作風建設思想根基。學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絕非簡單的條文記憶,而是對黨的初心使命的再體悟、對政治規矩的再校準。從“舌尖上的浪費”到“車輪上的腐敗”,每一個問題背后都是宗旨意識的淡化和紀律觀念的松弛。黨員干部要在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中厚植為民情懷,從“延安整風”的歷史鏡鑒中認清作風問題的危害性,從新時代全面從嚴治黨的生動實踐中領會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時代價值。當前尤其要警惕“躺平式”不作為、“表演式”落實等新動向,通過案例教學、情景模擬等方式,讓紀律規矩既“入耳”更“入心”,真正將學習成果轉化為“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政治自覺。
查擺問題,深挖作風頑疾病灶根源。作風建設貴在敢于“揭短亮丑”,勇于“刀刃向內”?,F實中,“不吃公款吃老板”的隱形吃喝、“電子紅包”背后的利益輸送、“指尖上的形式主義”等新表現,暴露出“四風”問題頑強的生存慣性。查擺問題既要見人見事,更要見思想見制度,既要從個案中透視政治生態,也要從普遍現象中反思治理短板。要善用大數據比對公務消費軌跡,通過群眾評議捕捉作風溫差,借助巡視巡察掃描責任盲區,構建起“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立體監督網。只有以“眼里不揉沙子”的較真勁揪出“溫水煮青蛙”式的作風滑坡,才能防止“小管涌”演變為“大塌方”。
改進機制,構建常態長效制度防線。作風建設不能止于“割韭菜”式的反復整治,必須向“拔病根”的制度建設深化。針對“制度空轉”“責任虛化”等問題,需將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嵌入干部選拔、績效考核、審計監督全鏈條,用“數據鐵籠”規范權力運行,以“陽光政務”壓縮尋租空間。要推動制度建設與技術創新深度融合,運用區塊鏈技術固化公務接待流程,依托人工智能預警廉政風險,通過“云監督”平臺實現群眾實時評議。更需在思想教育上持續發力,把家風建設作為作風涵養的重要切口,讓“不想腐”的自覺成為政治生態的鮮明底色。唯有堅持“當下改”與“長久立”相統一,方能涵養出“清風拂面、正氣充盈”的執政環境。(云南省大理州洱源縣紀委監委 洱源縣茈碧湖鎮??诖暹x調生 楊嚴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