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一生水,水潤萬物。”中華文化依水而生、伴水而興、如水而行。在不斷地認識、利用和適應自然過程中,逐漸衍生出以水的物理屬性為載體,以其蘊含的深刻哲理、崇高品德、豐富情感和永恒生命力為核心的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征。這些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在為人、做事、從政等方面給予了智慧和力量。
水,清見底,純凈透亮,如立身正德。水,無形無色,至清至潔,從山澗峽谷中涌出,到與泥沙污濁相遇,再到匯入江河湖海,它始終都保持著清澈、純粹的本色,不為所動、不被所染。這種本色來自清雅脫俗的初心、謙遜溫潤的性情和律己修身的堅守,和清廉本色如出一轍。故而,涵養清廉本色,就應“如水般清澈”,在思想上,對黨忠誠、老實可靠,不搞“兩面派”,不做“兩面人”,讓組織能看得清、見到底、信得過;在行為上,誠樸高潔、襟懷坦蕩,追求高尚情操,注重情操修養,遠離低級趣味,保持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態和生活方式,讓品德修為因純潔透亮而愈加清澈澄明,讓理想信念因坦然豁達而愈加純粹堅定。
水,入量器,度量分明,似克己奉公。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人,貪則貧,婪則焚,儉則富。不論是“傾與覆”的自然現象,還是“貧與富”的辯證關系,都闡明了一個道理:凡事要有度,過猶則不及,應時刻保持理智、謙遜和適度的態度。映射到黨員干部身上,就是說話辦事要依規依紀依法,有禮有度有節。因此,要把“公清若水”作為思想和行動的標尺,以黨紀國法和道德規范作為指引主動校對思想偏差,檢視整治“跑冒滴漏”,理清是與非的“警戒線”、公與私的“分界線”、情與紀的“高壓線”,把個人興趣、愛好、欲望等一言一行都約束在道德標準和紀法邊界之內,始終保持“如水般清醒”,不同流合污、不越堤而行。
水,匯溪海,奔流不息,猶砥礪前行。小水滴從泉眼流出,歷經山林、田野、小溪、大江,最終匯入大海,途中經歷風吹日曬、山石阻擋,它都未曾放棄,始終以“山重水復”的堅韌和“柳暗花明”的信念奔涌向前,用“小力量”實現了“大夢想”。當前,黨和人民的各項事業雖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這就要求黨員干部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以“觀滄海”的戰略眼光,洞察世界潮流新方位新動向,把握世情國情黨情新情況新變化、搶抓戰略機遇、總結經驗規律,把握發展脈絡、堅定前進方向;以“不復回”的膽識魄力,從根本的、關鍵的、主要的環節入手,抓政策落實、抓問題解決、抓保障服務,愿干敢干、苦干實干、巧干會干,在“春潮涌動”中提升“識勢”之明和“布局”之能,在“驚濤駭浪”中磨煉“干事”之道和“成事”之技。(玉溪市紅塔區紀委監委 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