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語·弟子行》有云:“美功不伐,貴位不善。”意為功高不自我夸耀,位尊不恃權妄為。此語如明鏡,照見人在功與位面前的操守。功績卓著時能否收斂鋒芒、不驕不躁,身居高位時能否保持清醒、堅守底線,最能彰顯一個人的格局與境界。世事浮沉,“功”“位”本是雙刃劍,唯有不溺于功、不縱于位,方能在人生長途中行有所止、立有所成。
“美功不伐”,是功成名就時的藏鋒。一個人即便有功勞,也不要自吹自擂,正所謂“自伐者無功”。西漢名將衛青,七擊匈奴,收復河朔、河套之地,為大漢拓土千里,堪稱“國之干城”。然其功高蓋世卻從不自矜,漢武帝欲為其加封邑、賞重金,他總推讓于麾下將士。部下贊其功績,他總說“此乃將士用命、陛下天威,皆諸校尉力戰之功也”。另一位名將霍去病,少年得志,三征河西,戰功赫赫,漢武帝為其修建豪華府邸,他慨然回絕:“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反觀同時期的李廣利,雖有戰功卻處處夸耀,終因驕縱失德而身敗名裂。可見,功績是腳下的基石,不是頭頂的光環,藏鋒方能久立。
“貴位不善”,是身居高位時的守正。高位者手握權柄,若失其本心,便易生貪念、行惡事;唯有守正自持,方能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北宋名相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掌中樞之權,卻始終“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拒受私賄,家人衣食僅夠溫飽,卻將俸祿多用于賑濟災民、興辦義學。有人勸他“位高當為家計”,他答:“位愈高,責愈重,豈能以私廢公?”正因這份守正,終成千古名臣。反之,如東漢梁冀,身居高位卻擅權妄為、濫殺無辜、搜刮民財,最終落得身死族滅的下場,恰是“貴位不善”的反面鏡鑒。
“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如何看待功與位,值得每一名黨員干部深思。于敏“隱姓埋名二十八載”,埋首氫彈理論研究,填補我國核物理領域空白;王承書“三次以身許國”,放棄海外學術聲譽,參與鈾濃縮技術攻關,并拒絕在成果報告上署名;申紀蘭“扎根太行一輩子”,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寫入憲法,卻始終住著土坯房、干著農活兒,帶領鄉親們在貧瘠土地上種出希望……他們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用樸實的行動、沉默的堅守詮釋著赤誠初心。
古往今來,能成大事、留芳名者,莫不是“功成而不伐,位尊而不縱”。對黨員干部而言,唯有以“不伐”之心對功,以“不善”之心對位,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方能在“功”“位”之中守住本心、行穩腳步。(晉寧區紀委監委 胡鳳梅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