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中君子者,出淤泥而不染;廉,人之高行也,拒腐濁而不沾。蓮與廉的伴生關系跨越千年,多少文人墨客為蓮傾心,無數仁人志士以蓮喻己,讓蓮成為東方美學中最動人的清廉符號。為人當如蓮,以一朵花開的心念,先入淤泥、再出清水、后向晴空,讓蓮韻與廉心交相輝映,尋一隅幽靜、守一份清歡、留一抹芳華。
如蓮而生,根扎淤泥而心向清波。蓮,生于淤泥而不被污染,處于濁水而獨自芬芳。這種“不染”的特質,不僅是世人對自然造物的欣賞,更是對理想人格的向往。“看取蓮花凈,應知不染心。”欲行“不染”,須“識泥”和“立心”相統一。既要辯證看待所處的環境,分清凈與穢、高與低、雅與俗的標準和界限,知曉哪些可以學習借鑒,哪些應當排斥抵制,建立自己的價值坐標系;又要主動養護心靈的純潔與高尚,勤撣“思想塵”,讓內心世界返璞歸真,讓言行舉止光明磊落,在接觸中不沾染,在參與中不迷失,在經歷中不沉溺,讓“淤泥”與“清雅”實現超越和轉化,讓“蓮心”和“廉行”實現相輔和同頻。
似蓮而行,莖通云霄而志守清正。蓮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映射出蓮內在修養的充盈和外在行為的堅定,與黨員干部應有的正直品格高度契合。對于黨員干部而言,要有蓮一般的豁達胸襟,既能堅持原則,又能接納異見,既有律己之能,也有容人之量,始終保持質樸、真誠和謙遜,在為人處世里,留一份簡單給自己;在為官從政中,存一份淡泊在心田。要秉持“蓮一般的剛直不阿”,明晰公與私的界限、把握情與法的尺度、站穩是與非的立場,始終以“蓮莖中通”的智慧,滋養“清水芙蓉”的高潔氣質,歷練“亭亭凈植”的君子風骨,涵養“蓮動漁舟”的超然意境。
猶蓮而美,花經風雨而香益清遠。蓮之可貴,不在嬌艷欲滴,而在風雨淬煉;不在孤芳自賞,而在香益清遠,正如廉潔之德,不在聲勢浩蕩,而在潤物無聲,這于當今浮躁之世,尤顯珍貴。事實上,“蓮之芬芳”源于成長的磨煉,也源于名節的堅守。面對挫折挑戰,要有“昂首怒放”的膽識和魄力,習慣“有風有雨”的常態,保持“風雨兼程”的狀態,練就“風雨無阻”的心態,主動到“風高浪急”中見世面,在“風口浪尖”上練本領,把阻力變成動力,讓壓力生成美麗。面對聲譽名節,要有“只留清白”標準和取向,始終保持“名節一虧,終身不復”的清醒,和“一絲一粒,我之名節”的自律,在政治上清清正正、在經濟上清清楚楚、在生活上清清靜靜、在形象上清清白白,以一花之品格,成一人之操守,立濁世而獨清,處浮華而自持,經歲月而留香。(玉溪市紅塔區紀委監委 徐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