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彝良縣鐘鳴鎮鐘鳴社區零代天麻育種基地,電鋸聲與工人們的吆喝聲交織回蕩,切割原木、分裝麻種的忙碌身影在山地間穿梭,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
“大哥,今年種植面積有多少?收入如何?”日前,彝良縣紀檢監察干部深入鐘鳴鎮鐘鳴社區零代天麻育種基地,向種植戶了解天麻種植、銷售收入、帶動就業等相關情況。
“我從最初的幾百袋規模起步,通過不斷摸索,如今種植面積已擴至近4萬袋。每袋菌材成本約15元,產出零代麻種可賣40元以上,扣除人工和耗材,每袋凈利潤15元以上。目前,基地日均用工30余人,人均日薪130元左右。”種植戶楊大哥介紹道。
近年來,彝良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大力實施“產業興縣”戰略,創新產業發展模式,不斷優化產業結構,通過鞏固和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特色農業產業,構建了以天麻、竹子、肉牛、花椒為主,烤煙、馬鈴薯、生豬、土雞等為輔的“4+N”高原特色農業產業體系,為群眾開辟了多元化的增收途徑。
產業發展到哪里,監督檢查就跟進到哪里。該縣紀委監委堅持把產業振興作為政治監督“護航行動”和“小切口”整治民生領域突出問題“惠民行動”的重點內容,整合縣、鄉、村三級監督力量,深化運用“室組地”聯動監督模式,緊盯產業項目推進、資金管理使用、惠農政策落實、農業技術服務等重點環節,采取實地走訪、明察暗訪、下沉遍訪等方式,深入生產一線、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與農戶、合作社負責人面對面交流,詳細了解相關職能部門服務保障產業發展情況,著力解決影響特色產業發展的堵點難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急難愁盼問題。
同時,該縣紀委監委不斷強化與巡察、審計、財政等部門協同聯動,建立健全信息共享、聯合檢查、線索互移等工作機制,嚴肅查處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虛報冒領、吃拿卡要、擠占挪用和不擔當不作為等行為,通報典型案例,以鐵的紀律護航特色產業蓬勃發展。
此外,針對監督檢查發現的政策宣傳不到位、群眾知曉度不高、管理技術缺乏等問題,該縣紀委監委通過提出紀檢監察建議、現場督辦、發函督辦、約談提醒等方式,督促縣農業農村局、林草局、天麻產業中心等相關職能部門加強對補貼政策與實施工作的宣傳解讀,組織開展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生產技能,實現農業增效、百姓增收。(李忠偉 葉鈺簫 || 責任編輯 田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