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關縣天星鎮雙河村的黃連河驛站,一幅繁忙而有序的景象映入眼簾,駱大哥兩夫妻分工明確,一人在前臺超市負責售賣商品,另一人則在里間認真地為村民查找包裹。這種巧妙的布局將快遞與超市有機融合起來,實現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為村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我們這里離集鎮遠,以前只能去鎮上取快遞,來回要跑10公里,費時又費力,現在快遞可以送到家門口,感覺太方便了。”面對前來走訪的大關縣紀檢監察干部,村民王大姐開心地說道。
快遞進村,是鄉村振興中一根至關重要的“毛細血管”,然而“山高谷深云如海、巖峭坡陡日照短”的大關縣90%以上為山地,道路陡峭且彎曲,加之本地快遞物流分散、郵件成本高,致使農村物流貨難達,一度阻礙了電商活力深入鄉村腹地,嚴重制約本地農副產品銷售,影響群眾增收致富。
為破除農村快遞物流中的“堵點”“難點”,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的困境,大關縣紀委立足“監督的再監督”職責定位,堅持把快遞服務站點延伸到“最后一公里”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迅速將監督“探頭”進行聚焦,以精準有力的監督為快遞進村清障疏堵,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該縣紀委監委堅持關口前移,從找準監督的著力點出發,聯合鄉鎮紀委組建聯合監督檢查組,組織紀檢監察干部深入鄉(鎮)、村社(社區)、物流快遞企業,化身“民情收集人”,深入調研收集群眾訴求,緊盯網點建設、快件運輸、電商服務等工作重點,著重查準工作推進過程中的“中梗阻”,在一線“把脈問診”,為監督護航提供重要指引。
為進一步拉緊監督鏈條,駐縣交通運輸局紀檢監察組充分發揮“派”的權威和“駐”的優勢,通過查閱資料、談話了解、列席會議和到項目實施現場查看,緊盯交通部門在支持快遞行業領域的項目規劃、招標投標、項目實施、資金流向等方面開展全鏈條監督。
同時,該縣紀委監委積極延伸監督觸角,將監督延伸至服務質量與群眾滿意度層面。對快遞的時效、態度、收費等問題進行匯總分析,對群眾反映集中的“取件時間不合理”“收費不透明”等問題,及時向主管部門和運營企業反饋,督促限期整改,推動快遞進村既有“質”也有“效”。
在該縣紀委監委的監督助力下,全縣探索出“一點多能、一網多用、功能集約、便利高效”的農村“客貨郵”融合發展新模式,創建了“黃連河驛站”并在全縣“撒網”駐點,以“交快融合+商業賦能”的創新實踐躋身全國示范樣本,成為農村物流降本增效的鮮活案例。
目前,全縣村級快遞驛站已經完成布局,率先實現了快遞高質量進村的既定目標,為產業增添了新動能。竹筍、筇竹面、茶葉、臘肉、土雞蛋等土特產已成為“爆款”,通過快遞進村工程源源不斷走向全國各地。
“小包裹推動大振興,我們以監督之力破解物流之困,下一步,我們將繼續緊盯群眾急難愁盼事項,以強有力的監督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該縣紀委監委主要負責人表示。(王國鋒 || 責任編輯 王文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