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晨光初綻,薄霧還未散盡。馬龍區馬鳴鄉新樓房村委會的規模化種植基地,700余畝青花,300余畝西瓜,400余畝百合花喜獲豐收。工人們熟練地分揀、裝車,卡車引擎聲與笑語聲交織成一片。鄉紀委工作人員輕踏晨露,向正在采摘的農戶走去。
“大姐,工資都按時拿到手嗎?現在的村集體分紅模式如何?”鄉紀委干部俯身詢問正在捆扎青花的村民。
“工資都是當天結,這個政策好啊!一年不僅可以拿到3萬多的入股分紅,每天在自家地里打工還有100多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領到2份工資。”農戶笑著說。

地處曲靖市與昆明市交界處的新樓房村土地肥沃、地勢平坦、交通便利,適宜規模化、機械化發展種植產業。長期以來,新樓房村主要種植土豆、烤煙等傳統作物,家家戶戶單打獨斗,產業零散、效益不高,村民再苦再累也只能掙個溫飽。新樓房村黨總支有了將村里土地全部流轉,聯營抱團發展產業這個大膽的想法。
面對土地流轉,部分村民心存疑慮,擔心流轉后失去土地控制權,生活無保障。馬鳴鄉紀委在走訪調研中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立即將此問題反饋至村委會。為消除村民顧慮,村黨總支班子成員挨家挨戶走訪,耐心講解土地流轉政策、發展前景和保障措施。每一份流轉合同,他們都仔細審核條款,確保村民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每一次協商會議,他們都公開透明地討論流轉方案,讓村民充分參與決策。
“村委會這些同志,這么多年從來沒聽過哪個違法違紀,把土地交給他們,我們放一百個心。”村民代表大會上,大家集體同意了這個決策。
就這樣,由村集體統一將村內300戶群眾4552.49畝土地全部集中進行流轉使用。然后對土地進行連片規劃、破埂、整形,使得土地面積增加到5067畝。

土地問題解決后,鄉紀委督促新樓房村成立村集體企業,集中發展蔬菜、花卉等種植業,村民流轉的土地換算成股份,按照“5:3:1:1”的比例分配凈利潤,即50%用于群眾分紅,30%用于投資再生產,10%作為市場風險兜底基金,10%作為村集體收入,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為嚴格加強財務監管,督促村集體企業財務獨立核算,與新樓房村財務相分離,村“兩委”干部參與村集體企業發展實行“零報酬”管理制度,確保集體資金安全、規范運行,督促村“兩委”干部規范履職、廉潔用權。
此外,馬鳴鄉紀委立足監督職責,緊盯土地流轉、產業發展、利益分配方案施行等關鍵環節,與財政、農業農村等部門聯動,強化日常監督、專項監督,嚴防產業政策落實打折扣、民生資金“跑冒滴漏”,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隨著蔬菜、花卉等種植業規模化發展,新樓房村每年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00余萬元。集體資金管理使用、資產資源流轉,全部納入馬龍區集體“三資”管理數字化平臺監管,村(社區)集體財務支出、項目建設、合同管理等重要事項可在線便捷查詢,在線監督投訴,管理全流程置于群眾監督之下,做到“三資”管理業務全覆蓋,全程可追溯,有效防止集體資產資源流失。
如今,新樓房村構建起“種、養、銷”一體化產業發展模式,全村儼然一個聯系緊密的“大農場”,村民在家門口不僅可以實現可觀的分紅,還可以實現家門口務工,日子也越過越甜。(方俊 岳嘉麗 施安宏 || 責任編輯 王文錦)